“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关羽在进攻樊城时中了毒箭,幸得神医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而关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被华佗赞为天神。 |
B.曹操病重,招近臣托孤,指定曹丕为继承人,并下令设疑冢七十二座,“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然后死去。之后华歆逼献帝立曹丕为魏王。(《三国演义》) |
C.诸葛亮积劳成疾,旧病复发,叹恐不能生,于是他祈禳北斗以求延寿,只要七日主灯不灭,就可增寿,不料魏军来袭,魏延闯帐禀事,扑灭主灯,诸葛亮大怒,拔剑欲斩魏延。(《三国演义》) |
D.曹操病,华佗欲为其手术,曹操疑华佗为关羽报仇,下华佗于狱中而死,最后曹操也不治身亡。(《三国演义》) |
E.. 吕布在白门楼被缢死前曾说过一句话:“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吕布说这句话是希望刘备替自己向曹操求情。当初袁绍派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助。吕布请双方一同赴宴,提出通过射箭方式决定两家战或和的方案,双方都同意。最终,吕布一箭射中辕门外画戟小枝,使得双方罢兵,替刘备解了围。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马超在西凉太守韩遂的帮助下兴兵为马腾报仇。马超亲自带着一队士兵向曹军冲杀。曹操大败,为了掩饰身份,先是将所穿的红袍丢弃,后来又割断长胡子,最后扯着旗角包颈而逃,幸亏曹洪赶来拦住马超,曹操才得以脱身。
B.《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骗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因此后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C.《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曹操,当时刘备依附曹操,幸得下雨打雷,刘备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D“煮酒论英雄”一节里,曹操杀吕布后,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谋臣劝说曹操早日赶走刘备,免得他日后做大来争位子。曹操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这表明他对刘备没有丝毫的顾虑。(《三国演义》)
E.曹操只给祢衡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不满,在宴会上裸衣骂曹。曹操大怒,遣祢衡前去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掉祢衡。刘表看破曹操的心思,故意不杀祢衡,而让祢衡去见黄祖。黄祖醉酒,不堪忍受祢衡的讥讽,终于杀死了祢衡。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
B.宝玉去看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到:“莫失莫忘,仙寿永昌。”紫鹃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
C.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写下了抑郁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
D.樊城被曹操包围,诸葛亮劝刘备到襄阳躲避。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派人去告诉他们,愿意跟随的就派船接到对岸。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断。刘备伤心至极,想投江自杀,被人阻止了。 |
E.就在吴荪甫等待眼前公债市场的斗争能传来一个好消息时,他从王和甫的电话中得知,杜竹斋已将资金投向看赵伯韬,背叛了自己。吴荪甫对着电话,大声地叫道:“我们大势已去了呀!”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大学里农村学子的减少,根本上的还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且已的教育均衡问题。除了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外,近年来推出的校长制、高校自主招生、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农村孩子显然都不占优势。
A.显露饱受批评推介 | B.暴露饱受诟病推介 |
C.显露饱受诟病推选 | D.暴露饱受批评推选 |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宗教法庭审判爱斯梅拉达,认为她是女巫,驱使黑衣魔鬼刺伤了克洛德,并把她驯养的小山羊作为“证人”。当小山羊用蹄子把字母排成“克洛德”时,更让人确信是巫术害了克洛德。爱斯梅拉达被屈打成招,法庭判处她绞刑。(《巴黎圣母院》) |
B.女修士居第尔一直憎恶爱斯梅拉达,但在副主教将爱斯梅拉达交给她看管时,居第尔发现自己和爱斯梅拉达各自保留的一只小而精巧的鞋竟是一对,她终于明白爱斯梅拉达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分别多年的母女才由此相认。(《巴黎圣母院》) |
C.一天,觉新告诉觉慧他遇见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涌上心头。觉慧责备觉新当初为什么不反抗,落到这地步,是罪有应得,觉新苦笑着说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这样做,觉慧感觉在思想上跟他大哥是离得愈来愈远了。(《家》) |
D.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后,坚决不同意,甚至离家出走。高老太爷临终前只好答应取消婚约。(《家》) |
E、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后,瑞珏哭了,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慧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要去讲道理;觉新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依从;觉民态度坚决,主张反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