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政务公开、“开门立法”、基层政权直选试点、政风行风热线等,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越来越宽广。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通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扩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与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年份 |
2006年 |
2008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长 |
GDP(亿元) |
216314 |
314045 |
397983 |
11.2% |
财政收入(亿元) |
38760![]() |
61330 |
83080 |
21.3%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11759 |
15781 |
19109 |
9.7%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3587 |
4761 |
5919 |
8.9% |
材料二:“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l 1.2%,到2010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为“还富于民”提供了物质基础。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将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让民众收入跑赢CPI,分享GDP发展实惠,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国强”向“民富”的华丽转身。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请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怎样实现由“国强”向“民富”的华丽转身谈谈你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2011年以来,我国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的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其中7月份猪肉价格继6月份短暂回落后再次反弹,指标创33个月来新高。食品价格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普遍关注,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对于某些产品出现供求偏紧、价格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些问题正在得到缓解……。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食品等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食品等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城乡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指出:“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继续显现,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支撑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基没有动摇。”
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自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带来新机遇。2010年1月-9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2016年后,自贸区建设将进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第三阶段。温家宝总理强调,双方共同努力,力争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并提议将2011年确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性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我国应怎样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