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 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
)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碳的氧化物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确定碳的氧化物的成分。
【猜 想】
猜想1 |
猜想2 |
猜想3 |
只有 | 只有 |
和
都有 |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
(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2) 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①
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②
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③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
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问题讨论】
(1)
装置的作用是
(2) 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
同学们用Na2CO3溶液和浓HCl来研究简易灭火器的反应原理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推理假设]
上述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推测出废液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Na2CO3或盐酸。
[实验探究]
(一)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盐酸
(1)选择试剂: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选用了如图所示的五种物质,其中物质x是酸碱指示剂中的溶液。
(2)实验验证:某同学向废液中加入少量的镁粉,观察到确定废液中一定没有盐酸。
(二)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Na2CO3
某同学选用测出废液的pH=l0,确定废液中一定含有Na2CO3。
(三)处理废液,回收利用
欲从废液中得到纯净的NaCl,请完成如下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 |
加入试剂 |
分离方法 |
方案评价 |
适量Ca(NO3)2溶液 |
过滤、蒸发结晶 |
不可行,理由是 |
|
过量的 |
蒸发结晶 |
可行 |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
与
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
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
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
或
。
【查阅资料】①
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
②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将易拉罐口打开,迅速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罐口。 |
发出"噗"的一声,产生淡蓝色火焰,片刻后熄灭。 |
说明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A是。 |
②取少量铝片于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片刻后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先加水,没有明显变化,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
说明铝是否与水直接反应(填 "是"或"否"),铝能够与 溶液反应。 |
③取少量易拉罐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
产生了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说明原
气体被
溶液吸收 |
【实验结论】①铝制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
被
溶液吸收,②铝制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铝与
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
【反思评价】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
【拓展延伸】
与
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的同时还生成另一种书写形式类似于
的盐,请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
。当然,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究,还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究。
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
有气泡冒出。 |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
[提出问题2]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 (1)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 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 ![]() |
有生成。 |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 (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
你认为该方案(填"可行"或"不可行")。
[理解与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还有很
多,试另举一例:。
在学习碳酸钠的性质的课堂上,老师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在滤出沉淀后的滤液,引导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溶质是
、
、
中的一种或两种,其可能情况有三种:①
;②
和
;③。
小伟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
实验步骤 |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⑴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
产生 |
假设③成立 |
⑵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
放出无色气体 |
假设成立 |
⑶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或足量稀盐酸 |
没有明显现象 |
假设成立 |
小强根据小伟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产生该现象化学方程式为。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假设成立,该假设成立说明教师做的实验是(选填"恰好完全反应"、" 过量"或" 过量")
一次趣味化学活动中,王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如下图所示。要求同学们进行探究:确认这瓶溶液导电是什么溶液?
【提出猜想】 王老师提示:这瓶无色溶液只能是下了四种溶液中的一种:①硫酸镁溶液
②硫酸钠溶液、③硫酸溶液、④硫酸铵溶液
【查阅资料】 (1)常温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物质 |
|
|
|
|
溶解度 |
35.1g |
19.5g |
75.4g |
与水任意比互溶 |
(2)
的水溶液显酸性
【实验探究】(1)通过查阅资料,小明同学认为猜想(填序号)不成立,原因是。
(2)为确定其它几种猜想是否正确,小明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 溶液 |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
猜想①成立 |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许原溶液滴在pH试纸水,并跟比色卡对照 |
溶液pH小于7 |
猜想③成立 |
小雅同学认为小明实验操作②的结论不正确,她的理由是;
(3)请你设计实验方案,确认该溶液是硫酸铵溶液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
猜想④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