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对原实验进行部分改进,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 |
反应前 |
反应后 |
质量变化(不含容量质量) |
34.3 | 32.7 |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1.6
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3
反应得到水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用于灭火 | B.用于人工降雨 |
C.供给动、植物呼吸 | D.制作碳酸饮料 |
50 g镁、锌、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将混合溶液蒸干后可得不含结晶水的固体146 g,则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A.1 g | B.2 g | C.3 g | D.4 g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① ② ③④
A.①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
B.②等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镁、铁、锌三种金属反应 |
C.③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固体 |
D.④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
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CaO固体(CaCO3) |
加水溶解过滤 |
B |
CO2气体(CO) |
点燃 |
C |
NaOH溶液(Na2CO3) |
加入适量的Ca(OH) 2溶液,过滤 |
D |
NaCl固体(Na2CO3) |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
某同学根据右图所示溶解度曲线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B.3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
C.1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
D.NaCl的溶解度与KNO3的溶解度不可能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