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国的冬小麦、油菜、水稻和甜菜的集中产区分布图,图序与排序一致的是
A.①油菜②水稻③冬小麦④甜菜 | B.①水稻②甜菜③油菜④冬小麦 |
C.①甜菜②冬小麦③水稻④油菜 | D.①冬小麦②水稻③甜菜④油菜 |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
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
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 B.岩石圈底部 |
C.莫霍面 | D.软流层中部 |
图为“地球光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根据图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越低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
B.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快 |
C.南半球各地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
D.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主体为昏线 |
下列关于下图示季节相关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内陆的塔里木河正值枯水期 |
B.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处于多雨季节 |
D.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自东向西流 |
读“我国部分省区7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影响图中28°C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①太阳辐射 ②海陆分布 ③地形因素 ④副热带高压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此时沿图中海岸线分布的28°C等温线自南向北观察到的现象,最可信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 B.河流汛期逐渐变长 |
C.降水量越来越大 | D.白昼时间越来越长 |
读“沿我国30°N分布的四地地理要素度量值变化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地理要素①②③④分别可能是 ( )
A.①地势高低②人均土地面积③年平均气压④年平均气温 |
B.①年太阳辐射总量②地势高低③水能资源④热量资源 |
C.①人均土地面积②人均粮食产量 ③热量资源④人口密度 |
D.①人口密度②年降水量③年平均气温④人均粮食产量 |
对造成上述各要素分布差异主要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①—地形和气候 | B.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C.③—降水量和地形 | D.④—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
关于上述各要素在我国各大区域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B.②—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C.③—西南最多、华北最少 |
D.④—西北最多、华北最少 |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某大陆西岸,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关于图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向为先向北后向西北 |
B.补给类型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
C.汛期出现在冬季 |
D.图中河段长度约为200km |
图中甲和乙的数值可能是()
A.400m 650m | B.800m 350m |
C.400m 550m | D.800m 65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