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好事的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有人首肯这种行为,有人提出了批评。请你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3分)
轻轻地翻动书页,聆听阳光的(xù yǔ),欣赏落叶的轻舞;体悟浓郁的亲情,(xiǎng
shòu)真挚的友谊;追寻先哲的思想,触摸生命的(zhēn dì) A( :、 ——)阅读改变人生。让我们 B(手舞足蹈 / 手不释卷),感受白纸黑字之间的无穷韵味; C(含辛茹苦/含英咀华),细细品味弥漫着油墨清香的精彩华章!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在横线A处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填在下面。(1分)
A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成语分别填人B、C两处。(2分)
B处应填_______________,C处应填_______________。学校将举办“书香满校园”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
(1) 校“江风文学社”决定于明天(4月17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书香满校园”启动仪式,要求每班选两名代表参加。请你为文学社拟写一则通知。
(2)读书活动中,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同学们意见不一。平时就酷爱玄幻小说的小明说:“读流行的书才能与时俱进,那些名著都是老掉牙的东西,我才不看呢!”对此,你如何劝说小明?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候鸟儿童”现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给“候鸟儿童”下一个定义。
很多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特性。夏末秋初,这些鸟类由繁殖地往南迁徙到过冬地,春天由过冬地向北再返回繁殖地。这些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徙的鸟类被称为候鸟。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从事卖菜、卖早点、卖服装等工作,生活水平较低。他们把辛苦钱攒下来,每逢寒暑假,让远在家乡读书的孩子来和自己团聚,享受短暂的亲情。这些孩子不得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自己的家乡与父母的打工地之间。
“候鸟儿童”是指 的儿童。观察下图,为这幅图拟写一个标题。
班级要举办“关注小候鸟”诗歌朗诵会,班长采用“母子对话的方式”创作了一首《留守儿童之歌》,请你仿照右边的语段,写一段留守儿童的心声,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留守孩子: 妈妈:
,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 凝视窗前的月光,
。 牵挂就会在心里疯狂地生长。
妈妈呀—— 孩子呀——
, 妈妈是天边的一颗星星,
。 夜夜会在你的头顶上守望。
根据对话情境,完成小题。
主持人: 城市雕塑如今已成为厦门街头一景,这些城市雕塑中,你们认为哪一座能称为厦门的标志性雕塑?
学生甲: 我觉得是筼筜湖上的不锈钢“白鹭雕塑”,白鹭是厦门的市鸟,三只白鹭仰天飞翔,寄寓了厦门人民的美好愿望。
学生乙: 我反对,那三只白鹭直挺挺地伸直脖子,这种姿势毫无雕塑美感,堪称厦门城雕最大的败笔。我觉得应该是中山公园的“醒狮球”,雄师怒吼立于地球之上,寄托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
学生丙: 我认为是厦门城市原点雕塑“方圆同心”。雕塑的中心是纯铜锻造的一幅厦门地图,以中心原点向外延伸的八条放射线,象征厦门四通八达,展现开放与多元的城市特质。
学生丁: ……学生乙说的“厦门城雕最大的败笔”中“败笔”的意思是( )
A.有损于“构成完美图画”的设计。 B.已用坏的毛笔。 C.书画、诗文中的疵病。如果你是学生丁,你会发表怎样的看法?请将你的理由说清楚。
综合探究:国学。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西方学者没有把藏学、满学等排入汉学之列。国学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请用线段连接下面国学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
《墨子》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孟子》见贤恩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庄子》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之外有何意图?
按提示填空。
读鲁迅的文章虽有难度,但我们常感动于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了《鲁迅自传》,我们敬佩他为了拯救国民而作出____的正确选择;针对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认为“中国人已失掉自信力”的谬论,他挥笔如刀,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以“”为雄辩,列举大量事实有力地加以批驳;至于《故乡》中的闰土从聪明勇敢的“少年英雄”变成苍老迟钝的“”、杨二嫂由“”尖酸刻薄的“圆规”,作者为他们感到痛惜,给予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