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域,南海不但资源丰富,还是亚太地区海运的"咽喉要道",这里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因此引起周边国家的窥视.
(1)海水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海水晒盐属于混合物分离操作的是.(填序号)
A. | 蒸馏 | B. | 蒸发 | C. | 过滤 | D. | 沉淀 |
(2)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加工可得到石油液化气,假设某石油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为
,写出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小明家欲将石油液气灶改为天然气(主要成分
)灶具,他应将空气管口(填"增大"或"减小");
属于(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在"南海一号"打捞出来的文物中,"金龙纹手镯"光彩夺目,完好无损;铜镜表面有铜锈;铁器则锈迹斑斑,残存很少,这说明金、铜、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4)生铁和钢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填"金属材料"或"合成材料");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写出防止铁生锈的一种方法是.
豆腐是客家美食之一.豆腐制作过程如下: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豆浆 (填"是"或者"不是")溶液.
(2)"点浆"是使用MgCl 2、CaSO 4等凝固剂使豆浆凝固的过程.这些凝固剂的水溶液能导电,说明它们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 .
(3)操作A为 .在实验室进行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4)食用豆腐有益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等.
①蛋白质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是 ;
②豆腐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症,说明豆腐含较丰富的 (填元素名称).
(5)豆腐中某成分会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因此,食用豆腐时,可和 (填一种食物)搭配,解决食用豆腐可能引发的碘流失.
某固体粉末由Mg、MgO和Mg(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省略)
[信息资料]本实验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g/L。
[实验过程]
步骤Ⅰ: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连接仪器。
步骤Ⅱ:倾斜Y形管,使样品充分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为55.6mL。
步骤Ⅲ:拆下装置,往Y形管内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生产沉淀。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2.90g。
[回答问题]
(1)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
(2)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正确操作是 (填标号)。
A.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 B.样品转移到硫酸溶液中
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
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 g。
②结论:该样品中的成分是 。
[反思]
(4)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到以下结论,正确的有 (填标号)。
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
C.仅称量步骤Ⅱ中Y形管内药品减轻的质量,即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
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取装置为 (填标号,下同)和 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填标号)。
(4)若用水将图2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 (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实验室用碘化氢溶液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H 2O 2+HI═2H 2O+I 2↓.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2.7g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3)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 ℃。
(4)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 (填“甲”或“乙”) 物质饱和溶液。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标号) 。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氯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 。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 。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