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截止目前,珠江红水河段规划的天生桥一级、天生桥二级、平班、龙滩、岩滩、大化、百龙滩、乐滩、桥巩、大藤峡等10个梯级电站,除大藤峡外,其他水电站均已投入运营。2011年3月3日,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消息,珠江流域控制性工程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近日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
材料二:“红水河水电站梯级开发示意图”。
(1)简述红水河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
(2)在我国“西电东送”的总体规划中,红水河流域的水电主要输往 。
(3)下列符合红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有()
A.开垦梯田,发展粮食种植 | B.发展少数民族风情旅游 |
C.发展交通,促进对外经济联系 | D.结合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工业 |
(4)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水河流域水电基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有利影响。
.下面是60°N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9完成:(7分)
(1)根据亚欧大陆、大西洋及太平洋的经度位置分析,A、B、C三部分中,大西洋是__________部分。
(2)从a、b、c三处的气温差异表明,这时正处在什么季节?__________。理由是_____ _____。
(3)这个季节b地的气温高于c地的原因是:b地处欧亚大陆西部,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影响;c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影响。
.读图8,该图表示的为40°N线上某地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的太阳高度及昼夜变化(夜弧在地平线下),填充并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条太阳升降路线中,代表6月22日的是。
(2)C路线所表示的昼夜长短是。
(3)B路线,太阳从方向升起,从方向落下。
(4)如果∠2=50°,那么,B线表示正午太阳直射(纬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据新华社西宁2005年8月15日电)。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不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在几百万年的地质年代,这个移动量还是很可观的。
材料二:图5-8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在材料一中,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现代化技术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进行了长期监测,从而发现了青藏高原的移动,该技术是 。
(2)图中的山脉是 ,属于地质构造中的 ,板块a为 板块,板块b为 板块。
(3)2006年12月26日晚8时26分至40分,台湾岛西南海域发生强烈地震,该现象和图示内容相同的是 。
A.都是由内力作用造成的 | B.都发生在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的交界处 |
C.都发生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 D.都发生在世界地震带上 |
(4)根据上图,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5)青海有我国著名的三江源,西藏也有“亚洲水塔”之称,同时青藏高原又有不少地方严重干旱,这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什么特点?
(6)试分析青藏高原移动有哪些影响。
.读我国某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年变化示意图(甲)”和该平原的“蒸发量与降水量差值曲线、表层土壤含盐量季节变化曲线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判读该地区为__________________平原。
(2)乙图A、B两条曲线中,反映表层土壤含盐量季节变化曲线的是____________。该平原有不少低洼易涝地,对其治理的成功模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A曲线在5月份达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曲线在8月份达到最小值,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地区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带来哪些问题?
(5)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读“我国部分地区图”,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据统计,图中A省现已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普遍。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814万亩,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有178万亩。
(1)A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其南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属于___________,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2)甲、乙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的多发地区。试分析甲、乙两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
(3)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多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止水土流失的加剧?
(4)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地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