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08年比较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 A.城市总人口增加 |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
|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 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 |
影响图中大型商场的布局因素最主要是( )
| A.位于市中心的位置 | B.交通通达度高 |
| C.都近工业区 | D.位于住宅区内 |
从1990年到2008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不是因为( )
| A.接近原料地 | B.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
| C.为了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 D.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
读图,回答问题。
若甲乙分别是黄土高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MN代表的产业要素在区际之间流向合理的是()
| A.M为资金,N为劳动力 |
| B.M为能源,N为技术 |
| C.M为技术,N为资金 |
| D.M为信息,N为零部件 |
若M为钢铁厂,其转移对甲乙两地的影响描述合理的是()
| A.甲地就业机会增多 |
| B.促进甲地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 |
| C.加快乙地工业化进程 |
| D.带动乙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
中卫市位于宁夏中部的干旱地带,老百姓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里铺上沙砾石,种植糖分大、品质好的“压沙西瓜”,其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他西瓜。结合该图,完成问题。
老百姓在地里铺上沙砾石种植西瓜,沙砾石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 B.增加了水分的蒸发量 |
| C.加大了瓜地的昼夜温差 | D.增加了该地区的降水量 |
本地区要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适合发展图中的()
| A.甲类企业 | B.乙类企业 | C.丙类企业 | D.丁类企业 |
据报道,我国有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各种水体,每年浪费的水在600亿m3以上。据预测,我国本世纪上半叶年用水量将达到7 000亿m3~7 500亿m3,即在现有供水量的基础上增加1 387亿m3至1 887亿m3。现在绝大部分地区江河可供引、提水的条件已基本利用,进一步利用潜力不大,即使实施几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后,其总调水量不会超过400亿m3~500亿m3。全国现有地下水开采量已占可开采总量的46%左右,华北地区已过量开采。据此材料和所学有关知识完成问题。解决华北供水紧张问题,以下措施不可取的是()
①中水作饮用水 ②尽力杜绝水的浪费 ③加大南水北调步伐④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力度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南水北调全部实施后()
①可能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②可能造成南方缺水 ③可能使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④可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图3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 |
| B.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
| C.人口密度的地区差异 |
| D.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
关于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转移将导致该产业生产成本升高 |
| B.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 |
| C.发达区域迁出产业的主体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
| D.产业的区位选择完全受劳动力成本因素的影响 |
读世界20世纪60年代部分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中甲地区工业向外扩散的原因不是因为甲地区()
| A.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
| B.争水、争地、争公共设施 |
| C.环境污染严重 |
| D.资源、能源枯竭 |
图中产业转移目的地的区位优势有()
①地价低廉 ②技术先进 ③资源丰富 ④环境优美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