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沿106.5°E经线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图”,据图回答问题。图中山地②年降水量最多的海拔高度大约位于
A.山顶2900米处 |
B.南坡海拔2200米处 |
C.南坡海拔2500米处 |
D.北坡海拔2100米处 |
图中①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A.10℃ | B.20℃ |
C.30℃ | D.40℃ |
1月,④地气温高于①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主要是因为④地
A.海拔较高 | B.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
C.森林覆盖率高 | D.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
图中④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 B.亚热带季风气候 |
C.温带季风气候 | D.地中海气候 |
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飘向()
A.西北方向 | B.西南方向 | C.东北方向 | D.东南方向 |
如图所示各风向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高空的是()
图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两地景观示意图。读图,请回答问题。 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最恰当的是
A.甲地区年降水量多在200mm以下,而乙地区年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 |
B.若纬度相同,则甲地区可能位于乙地区东侧 |
C.若纬度相同,则甲地区海拔高度一定大于乙地区 |
D.若纬度相同,则甲地区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区大 |
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
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长 |
C.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
在乙地区,可能反映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A.地表反射率下降 |
B.土壤有机质增加 |
C.土壤盐碱度升高 |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
读下面某地区城镇与公路建设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a城市是该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县城,它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这些古老的建筑是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传统建筑方式,也是古代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化、艺术乃至风土民情的一种折射和凝结。
连接城镇a、b、c与沿海大城市d的公路建成以后,a、b、c都有一定的发展,其中b城发展最快,a城发展最慢。a城至今能够保留大量的古建筑群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外力作用微弱 |
B.运用中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先进材料,经久耐用 |
C.交通闭塞,受外部影响小,城镇发展缓慢 |
D.巨额旅游业收入投入其保护维修 |
b城到d城的公路未走直线,而是绕道经过c城的主要原因是
A.远离河流,避免洪水灾害影响 |
B.排除了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影响 |
C.为了减缓公路坡度 |
D.尽量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
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为世界重要的金属矿产地(铜、铁、铝土、锰等),炼铝工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常在铝土产地(乌拉尔山区)将铝土提炼成氧化铝后,将氧化铝运至贝加尔湖区,在此炼好铝锭后,再运销至莫斯科工业区,制成铝制品。读图回答问题在乌拉尔山区将铝土提炼成氧化铝是因为
A.当地劳动力丰富 |
B.原料重,产品轻,运输量大 |
C.当地能源丰富 |
D.在提炼时污染物排放量大 |
在贝加尔湖区附近将氧化铝炼成铝锭是因为
A.贝加尔湖区附近能源丰富 |
B.贝加尔湖区附近劳动力丰富 |
C.贝加尔湖区附近工业技术力量强 |
D.在提炼时污水可排放到湖中净化 |
铝锭运销至莫斯科工业区制成铝制品是因为
A.当地劳动力丰富 |
B.当地技术力量强 |
C.当地能源丰富 |
D.当地消费市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