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卡路里不是唯一的标准
①表面上看,只要吃进去的卡路里比消耗掉的卡路里少,肯定就能减肥。但是,专家们经过20年时间,对12.0877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健康男女进行研究后发现,卡路里不是决定体重的唯一因素,食品的种类往往能起到更关键的作用。这项研究的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
②研究者哈佛大学心血管和流行病学教授达里奥什·莫扎法里安博士总结道:“从减肥的角度看,食品是有好坏之分的。即使两种食品的卡路里一样,减肥的效果也大有区别。”
③为了方便比较,科学家把各种食品对体重的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具体说,志愿者的体重平均每4年增加1.5公斤,不同种类的食品对增重的贡献不一,其中炸薯条最糟糕,贡献了1.53公斤,含糖软饮料为0.45公斤,红肉为0.43公斤,甜食和饭后甜点为0.19公斤,纯果汁为0.14公斤。
④从这些贡献率数据可以看出,糖类以及去除纤维素的精制淀粉最糟糕。研究者认为,这些食品降低了人的基础代谢率,也就是说,常吃简单碳水化合物的人在安静时消耗的能量较少,这显然不利于减肥。粗粮则没有这个问题,常吃粗粮的人基础代谢率不受影响,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当两者的卡路里一样的时候,吃粗粮比吃细粮更不容易长胖。
⑤还有一些食品对体重增加的贡献率为负值,说明它们是有利于减肥的好食品。比如蔬菜的贡献率为-0.1公斤,粗粮为-0.17公斤,水果为-0.22公斤,坚果为-0.26公斤,酸奶为-0.37公斤。
⑥蔬菜、水果和粗粮对增重的贡献率不会让人惊奇,但酸奶竟然有如此大的减肥功效却着实让人吃惊。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酸奶中含有的细菌能分泌肠道激素,让人产生饱足感,从而降低食欲。
⑦另一种值得注意的食品是坚果。虽然坚果富含脂肪,但主要是植物性脂肪,与动物性脂肪有很大不同。其中,花生酱被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减肥食品,原因在于人吃了花生酱后不容易产生饥饿感。
⑧研究者还指出,其他一些生活习惯也会对体重产生较大影响。有些不必解释,比如常运动的人体重比较恒定。有些需要解释,比如看电视越多的人越容易长胖,这不光是因为看电视会减少运动量,更在于常看电视的人比较容易受到电视食品广告的影响,导致多吃。
⑨烟酒消费对体重的影响比较复杂。其中,葡萄酒被认为对体重没有影响,但其他酒类消费过量却可能增加体重。抽烟的人体重往往较轻,但这很可能是因为吸烟使人产生了其他一些疾病,导致体重下降。戒烟的确会让人长胖,志愿者戒烟后的头4年体重平均增加了2.33公斤,但如果坚持下去,再往后就没有多大影响了。
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下列判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指出错的判断并简述理由。

A.对贡献率进行量化,是为了方便比较各种食品对体重的影响。
B.蔬菜、水果对体重增加的贡献率为负值,人们是能够理解的。
C.所有酒类消费过量都有可能增加体重,因此人们要饮酒适量。
D.从减肥的角度看,食品有着好坏之分,炸薯条应属于坏食品。

分析以下各类现象产生的原因:
(1)第④段,“当两者的卡路里一样的时候,吃粗粮比吃细粮更不容易长胖”的原因是什么?
(2)第⑧段,“看电视越多的人越容易长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此外还有什么?
这篇文章的题目说:卡路里不是唯一的标准。那么,联系全文看,影响人的体重变化除卡路里外,还有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选自《知识文库》,作者崔洁,有改动)
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
(1) (2)
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思考:“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像,具体描写男孩的“一 番思考”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紫藤萝瀑布(节选)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 A( 接着、盖着、挨着)一串,一朵 B(接着、盖着、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 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根据文章内容,在语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两处。(2分)
A处应填 B处应填
划线句把“藤萝”比作“瀑布”,突出了紫藤萝怎样的特点?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从“焦虑和悲痛”中走出来,“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种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母亲》(节选)(17分)
胡适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选文讲了我的哪两件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当我背不出的时候,父亲为什么要打我?
“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这是为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这些词语体现了什么?请赏析一下。
(1)母亲含着泪我上床,轻轻把被窝上,向我额上了几吻。
(2)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读了此文,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严父慈母”的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对于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当时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4段中画线句子中“我”感到“震悚”的原因有那些。
作者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第5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选自《畅销书摘》2006.2 有改动)
体验细腻情感,回答:(4分)
(1) 第5段画线句“我的泪水掉了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 第8段中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快乐与第3段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有什么不同?(2分)


理解鲜明形象,回答:(4分)
(1) 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分伙”,可后来为什么又改变初衷答应了呢?(2分)


(2)“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悄悄”地递给“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揣摩生动细节,回答:(3分)
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其作用。


品味精彩语言,回答:(3分)
“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这句话对表现全文的主旨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