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时,先将浓硫酸倒入水里,然后用玻璃棒搅动 |
B.称量氢氧化钠时,将氢氧化钠放在右盘的纸上进行称量 |
C.在实验室里制取O2、CO2气体时,应先加药品,后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
D.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
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MgO和Mg(OH) 2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氢元素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100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6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原固体混合物中Mg(OH) 2的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 )
A. |
53.7% |
B. |
59.2% |
C. |
62.5% |
D. |
67.2% |
将未知金属M和金属镁的粉末状混合物共ag,加入一定质量的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有关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若滤渣中含有Cu、Fe,则滤液一定为无色溶液
B.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g
C.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只含有Cu
D.若滤液中金属离子只含有Mg2+,则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有可能为Mg>Fe>M>Cu
某无色溶液X是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Na2CO3溶液中的一种,取三份等质量的X溶液,向其中分別加入酚酞试液、Fe2O3粉末、BaCl2溶液,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述。根据现象判断,无色溶液X是( )
加入的物质 |
酚酞试液 |
Fe2O3粉末 |
BaCl2溶液 |
实验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黄 |
无明现象 |
A.稀盐酸B.稀硫酸C.NaOH溶液D.Na2CO3溶液
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检验Na2CO3中是否混有NaCl:先加足量稀硝酸,再加入AgNO3溶液,观察现象
C.鉴別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加水溶解,观察现象
D.除去CaO中混有的少量CaCO3:加入足量水,过滤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核心素养。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B.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