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决定(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D.大力发展轻工业 |
发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被许多人称为是美国建国以来本土所遭受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袭击, “第一次” 袭击美国的国家当时属于
A.同盟国 | B.协约国 |
C.法西斯国家 | D.北约成员国 |
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勘测地图上,勘测地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得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928年。这说明
A.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
B.日本想对中国的地理开展学术研究 |
C.日本对中国的民众生活很感兴趣 |
D.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 |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 B.通过科举考试晋升职务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看《申报》、休闲时看电影 |
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排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最受人们的尊敬和羡慕,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但在清末却出现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他的主张是
A.重农抑商 | B.学而优则士 |
C.实业救国 | D.依法治国 |
《十三行故事》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打响,广州的林则徐给朝廷的奏折中这样分析敌情:那些英国人的装束,全身缠裹得紧紧的,腰和腿都僵硬得很,一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中国人对付这种军队,不仅一个士兵可以撂倒几个,即使是乡村和市井的平民也能要了他们的命。”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 B.中国文人的偏见 |
C.清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