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安市人口地域圈层结构图”及表格资料,回答问题。
西安市各圈层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的净变表(1982~2000年)
圈层 |
净增减人口比例(%) |
净增减人口密度(人/km2) |
||
1982~1990年 |
1990~2000年 |
1982~1990年 |
1990~2000年 |
|
市中心区 |
-13.09 |
-12.06 |
-3100 |
-2776 |
内圈 |
25.97 |
30.66 |
2333 |
3754 |
中圈 |
20.29 |
52.76 |
392 |
1334 |
外圈 |
1.58 |
2.76 |
12 |
23 |
西安市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是
①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②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加大
③外圈人口低速增长
④内圈和中圈人口密度增长缓慢
⑤外圈人口密度快速增加
⑥内圈和中圈人口快速增长
A.①②⑤ | B.②④⑥ | C.①③⑥ | D.③④⑤ |
根据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目前形成西安市主要住宅区的是
A.市中心区和外圈 | B.市中心区和内圈 |
C.中圈和外圈 | D.内圈和中圈 |
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右图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①、②、③、④对应的功能区是
A.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住宅区、中心商务区 |
B.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 |
C.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 |
D.中心商务区、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 |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26~27题上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A.城市化加速发展 | B.城市郊区化 |
C.逆城市化 | D.城乡差别拉大 |
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在
A.③时段 | B.④时段 | C.⑤时段 | D.⑥时段 |
右图为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及性别结构,回答24~25题。关于上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知2000年我国就业压力大 |
B.15岁以下人口约占总人口数量的27% |
C.人口总数增长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
D.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 |
根据图中内容推测,未来10~20年内我国将会出现
A.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 B.人口老龄化加速 |
C.每年新增人口减少 | D.人口数量基本稳定 |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22~23题。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
C.科技发展水平 |
D.蕴藏的资源数量 |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
图为“M、N两国一定时期内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据图回答20~21题。M、N两国分别属于
A.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 B.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
C.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 D.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
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K^S*5
A.M、N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同步变化 |
B.M国比N国人口增长模式改变的年代早 |
C.M国人口模式转变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农村迁往城市为主 |
D.N国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