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放在一块带刻度的木板上,玻璃板与木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度量法”、“等效替代”或“科学推理法”)。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木板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进行观察。
(4)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把玻璃板沿CD水平向右移动,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烛A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如果将玻璃板绕EF轴顺时针转动,可以观察到像(选填“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不动”)。
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验电路连接完整,并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
(2)伟伟正确、规范完成连接后,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从一端调节到另一端,
并得到多组电流、电压值(如表格),当电流表示数为0.5A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其值为______V;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电压U/V |
1.0 |
1.5 |
2.0 |
3.0 |
|
电流I/A |
0.2 |
0.3 |
0.4 |
0.5 |
0.6 |
(3)伟伟进一步分析表格中数据很快知道了电源电压为__________V;
(4)伟伟将原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换成标有“20Ω2A”的另一滑动变阻器,继续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实验中始终保持电压表示数为2V,则所选用的定值电阻阻值不能超过_______Ω;
(5)将图甲电路中定值电阻换成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进行多次实验后画了灯泡的U—I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观察图像还发现,小灯泡的电阻随电压升高而变大,其原因是:。
小聪同学为了测量某液体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是g,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g;
(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如图乙),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cm3;
(3)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
(4)小方设计另一种测量某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l,向烧杯内倒入适量某液体,再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内,测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V,由小方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到液体密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按该实验方案测出液体的密度值(选填“偏大”或“偏小”)。
(1)如图所示圆筒的直径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如图所示寒暑表的示数为________;
(2)小亮观察200g冰熔化的实验,收集数据后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时间”图像。
①根据图像判断:冰在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选填“升”、“降低”或“不变”);第20min时,物质所处的状态是;
②在33min~37min内,烧杯内的物质吸收的热量为J。(不考虑热量的损耗,已知冰的比热容为2.1×103 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在测定“小灯泡额定电功率”的实验中,已知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1A”字样。
(1)实验原理是。
(2)如图甲是小亮同学设计的电路图,请在圆圈中填上电表符号。
(3)请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小灯变亮)。(4)在正确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至端(“C”或 “D”)。
(5)实验中,小亮同学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且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6)故障排除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点,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V,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片P向端滑动(选填“左”或“右”)
(7)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