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小说完成小题。
貂皮大衣
(美国)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她随便的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呆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
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
“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接受遗产买大衣——享受大衣——看守大衣——遗失大衣——获赔大衣,情节发展逐步展现了主人公阿曼达的性格特征。
B.“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这一情节一方面说明阿曼达对这件貂皮大衣喜爱至极,另一方面也说明貂皮大衣的华贵,同时为下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C.“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表明阿曼达对奢侈品有了重新的认识,让她认识到财富的罪恶。
D.“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一向最恨的季节的到来,更增添了她心情的烦躁。这一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E.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同时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简要分析小说以“貂皮大衣”为题的作用。
小说结尾写道:“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请你指出这段话在文中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

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 B. C. D.
2.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3.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年代。
C. 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4.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5.

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6.

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有学者曾经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20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正是王选团队在20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⑴下列对"材料三"中"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印刷术 B. 研究思想
C. 四大发明 D. 算法的数学

⑵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⑶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鸿篇巨制:著述 B. 源远流长:水流
C. 自强不息:停止 D. 数典忘祖:经典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3000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200亿位,约合1万6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1万位下降到平均800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4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65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10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1.

下列为上文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 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 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 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2.

上文中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A. 字模存贮 B. 汉字信息压缩
C. 文字变倍 D. 激光逐线扫描
3.

下列对上文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竖)"。
B. 横亘:"亘"读音是"gèn"。
C. 存贮:"贮"读音是"zhù"。
D. 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 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1958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10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1975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000多字。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1979年7月1日《汉字信息处理》)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研究进程的落后

B.

计算机的历史短

C.

汉字自身的特征

D.

技术条件不具备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

B.

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

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

D.

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心系水电志在江河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电工程施工专家谭靖夷
自1946年大家毕业时选择了水电事业,谭靖夷便与水电工程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由于设计变更,承担古田溪一级水电站设计任务的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感到力量不足,便从古田溪工程处借调60余名技术人员到北京参加设计工作。一年后,首期设计任务圆满完成。此时,设计院为加强力量,决定将这60余人全部留下,其中包括谭靖夷。
听到消息,古田溪工程处书记梁东初匆匆赶到北京,对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王鲁南说:“别人都可以留下,但谭靖夷得回古田,不然就从北京院任我挑选三位工程师。”双方意见难以统一,最后让谭靖夷自己选择。谭靖夷毅然回到了古田溪。“我喜欢与山水为伴。”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施工一线。
“实靖夷我邦。”谭靖夷说,父亲给他取名“靖夷”,就是希望能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效劳。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流溪河水电站大坝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也是谭靖夷“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坝”。
拱坝主要靠结构受力保证大坝的安全和稳定,还必须解决好混凝土温度控制和防止裂缝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上世纪50年代,我国没有这方面的施工经验,谭靖夷参考国外工程建设经验,在我国首次采用了人工粗骨料、混凝土拌和加冰、坝内埋冷却水管等技术措施。
流溪河工程从1956年7月开工到1958年8月正式发电,历时仅两年,建成一座拱坝、一条引水隧洞接地下厂房,工程质量优良,施工期全坝无裂缝,坝基灌浆廊道无渗漏。
1989年、2008年,谭靖夷曾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廊道,目睹廊道仍然滴水不漏。2008年,他还要求从坝面取混凝土试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并没有衰减,而是提高了。
这正是得益于谭靖夷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
在流溪河工程中,谭靖夷规定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有一次,因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变形超出要求,混凝土出现几个平方米的麻面蜂窝,谭靖夷便责令大坝工区主要负责人在职工大会上作检讨。他还授权工程质检人员:质量可能出现问题时,可现场下达暂时停工令。严格的制度,强化了大家的质量意识,整个工程建设中被暂时停工的情况只发生过一次。
“看到电站几十年后还焕发着青春的光芒,我甚感欣慰。”谭靖夷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谭靖夷始终认为,工程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二滩工程建设中,他二话没说,炸掉七八千方误混入粉煤灰的混凝土。
在沙牌水库大坝建设中,为查找混凝土有没有问题,他连续3天每天只睡4个小时,把所有资料、每个数字全查了一遍,确保了大坝的工程质量,使大坝成为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的最“牛”大坝。
从业67年,谭靖夷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江河湖川,福建古田溪、广东流溪河、湖南拓溪、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以及湖南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桃江水库等水利工程留下了他的名字。
1989年,谭靖夷从水电八局总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仍心系水电事业。可以说,国内大多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他都参与过技术咨询,指导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工程技术难题。如在溪洛渡大坝工程建设中,就这座300米级高拱坝施工中遇到的深层地质缺陷处理、高温和低温季节混凝土温度控制及快速施工组织管理等诸多技术难题,他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
如今,92岁高龄的谭靖夷仍坚持到工地亲自查看施工情况,爬陡梯、钻廊道,直接和施工一线员工交流,解决具体问题。就在今年7月初,他冒着酷暑去了大渡河,为一个在建大坝现场解决问题,“几十年都一样,自己一个人,背个包就走了”。
谭靖夷一生参与修筑过80余座各种类型的大坝,从论证到开工,从施工到验收,从现场实地探方到书面质量评价,每一个阶段都有他的身影和汗水。唯独竣工庆典,他从不参加。因为在他看来,竣工只是第一步,任何工程都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谭靖夷的名字起源于诗句“实靖夷我邦”,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为祖国效劳。而谭靖夷一生参与修筑80余座大坝的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B.在修建流溪河水电站大坝时,谭靖夷参考国外工程建设经验,首次采用了坝内埋冷却水管等技术措施。为保证大坝质量,他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廊道检查有无渗漏。
C.流溪河水电站大坝是谭靖夷领导设计与施工的我国第一座混凝土双曲拱坝,历时两年完成。如今50多年过去了,大坝依然完好,谭靖夷对此感到“最满意”。
D.谭靖夷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在二滩工程建设中,因为施工中的混凝土误混入了粉煤灰,他二话没说便下令炸掉。正因如此,二滩大坝在汶川地震中完好无损。

E.谭靖夷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关心水利工程建设,指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然而工程竣工后他却从不参加庆典活动,因为他认为工程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2)文中第三段中写古田溪工程处和北京水电勘测设计院两单位争要谭靖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谭靖夷是著名的水电工程施工专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他为中国的水电工程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
(4)谭靖夷工作中的“严谨认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严谨认真”的作风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