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照《时代周刊》所说,得到博士学位的人早已不足看作是知识分子。即令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至于科学家,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才算是知识分子。该刊在两个假定条件下来替知识分子下定义:
第一,一个知识分子不只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他必须追求为观念而追求观念。如霍夫斯泰德所说,一个知识分子是为追求观念而生活。勒希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一个人不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在无意之间认定的价值发生怀疑并且提出批评,那末,这个人即令读书很多,也不过是一个活书柜而已。一个“人云亦云”的读书人,至少在心灵方面没有活。
如果依照上列时代周刊所举的两个条件来界定知识分子,那末不仅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少,即令在西方世界也是寥寥可数。
在现代西方,罗素是十足合于这两个条件的。在中国,就我所知,明朝李卓吾勉强可作代表。自清末严又陵以降的读书人堪称知识分子的似乎不易造一清册。而且,即令有少数读书人在他们的少壮时代合于这两个条件,到了晚年又回头走童年的路,因此不算知识分子。
这样看来,作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得付出生命的代价。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典型。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只问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对他的思想和见解负责。他根本不考虑一个时候流行的意见,当然更不考虑时尚的口头禅;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思想言论的好恶情绪反应;必要时也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所引起的结果是否对他有利。一个知识分子为了真理而与整个时代背离不算希奇。旁人对他的恭维,他不当作“精神食粮”。旁人对他的诽谤,也不足以动摇他的见解。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足以夺去他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世间对他的侮辱迫害,他知道这是人间难免的事。
海耶克说,知识分子既不是一个有原创力的思想家,又不是思想之某一特别部门的专家。典型的知识分子不一定必须有专门的知识,也不一定必须特别有聪明才智来传播观念。一个人之所以够资格叫做知识分子,是因他博学多闻,能说能写,而且他对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
海耶克的说法没有时代周刊的时代论文那么严格。我对这两种说法都采用。依照海耶克的说法,中国文化里的知识分子倒是不少。《时代周刊》所界定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精粹。海耶克所说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的主干。前者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创建的前锋;后者是社会文化创建的主力。
(摘自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
下列属于《时代周刊》所定义的“知识分子”的一项是

A.一个科学家,如果能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公认的价值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那么他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
B.一个读书人即便读书不多,不是博士或教授,但他具有独立精神、原创能力,并始终不放弃对社会现象和价值的质疑与批评,他就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C.是他所在的社会的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必要时不考虑他的思想言论引起的结果,经得起任何名利诱惑和考验。
D.具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真正做到“只问是非,不管一切”,并且能够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负责的读书人。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代周刊》所界定的知识分子的标准过于严格,古今中外,符合这个标准的知识分子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B.一个为思想而活的读书人,虽遭周围人讨厌,但他心灵中具有追求真理的品质和能力,又始终批判现实社会,质疑当下价值,可算是苏格拉底一类的知识分子。
C.知识分子既是创建一个社会文化的前锋,也是社会文化创建的主力,在这两者之间,前者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后者。
D.在海耶克看来,一个读书人只要博学多闻,能说能写,对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社会不仅要有像苏格拉底、罗素、李贽和严又陵那样的知识分子精英,更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文化并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读书人。
B.一个知识分子,只需见闻广博,知识丰富,善于接受和传播新观念,不必把具有独立人格、创造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社会价值的质疑与批判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C.按照《时代周刊》所定标准,凡属说话务求迎合流俗、立言存心哗众取宠、因耐不住寂寞而不能抱真理到底的读书人,都不能算作知识分子。
D.按照海耶克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参与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要远远超过被《时代周刊》所定义的知识分子的数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问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对画线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或人格”指爱的阅读、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
B.阅读报纸和流行文学是不可能提高一个人的精神素养的。
C.“自己的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必须是一个可教养的客体,这是获得教养的前提。
D.“杰作的真正价值”指的是:经典对一个人教养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B.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
C.必须花力气、下工夫读杰作。
D.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就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对选文中的“个性或人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
B.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
C.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D.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不仅追求数量,还要追求他心灵的获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村庄是本看不透的书
每个村庄都是一本待读的书。
我们从村庄来,又不断地回去,这来来去去之间,读了几十年,仍读不透那本书。
屋顶是书的封面,也是农人的天空。
奥治村的屋顶是一本灰色的线装书。那躬身如一的屋脊就是线装书的书脊;那一垄垄密集的灰瓦,正如宣纸上竖写的一行行工笔小楷。瓦,隔开风风雨雨,挡着夜深露重。瓦匠的功夫就全在这瓦顶上了。这是明朝的瓦匠,这是清朝的瓦匠,这是奥治土生土长的瓦匠,瓦顶给了庄稼人温暖与安全。
西社村的屋顶是一本泛黄的厚厚典籍,我们顺着窑侧的木楼梯爬上窑顶,正碰上雨后,屋主人牵着磙子碾窑顶。一场夏雨一场碾,碾走了岁月,也碾实了日子。那青砖乱马墙该是盛装典籍的盒盖;那日积月累的层层黄土就是乡土中国几千年来耕读传家的一页页圣经
下石壕村的屋顶是一本倒扣的史书。青石板是下石壕的瓦。一座座石屋湮没在树海里,那青石板错落有致地铺排,似神龟出海;那石板上斑斑驳驳的水痕恰似出海归来的祖先沧桑的容颜。
街巷是书的目录,也是村庄的脉络。
西社村过去流传有“穷枣园,烂池头,有钱住在堂前头”的说法。清末民初西社村商贾辈出,富户众多,他们在村里建造起几十座风格不同的碉楼院,这些碉楼院集中在村南观音堂——戏楼的前街两侧,高墙、深宅、大院,一派繁盛。当铺前人头攒动,曹生香三兄弟院外车马喧嚣,曹致远远行的驮队整装待发,人如潮,车如流的前街是西社人百年前一场不醒的家园梦
豆口村的石头街以张家大院为中心向四周蜿蜒,张家大院主人张六顺在明朝万历年间曾任洛阳知府,院前的石头巷曾是当年繁华的商业街。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恩怨心事,太多的纠结缠绵,都随着浊漳河的水涨水落,消逝在历史的深处……
庙宇是书的灵魂,也是村庄的宗教。
庙大多地处村庄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占尽了村庄的风水宝地,一村老少的智慧与灵性就全仰仗这庙以及庙里这神了。一座座庙宇,正襟危坐,鸟瞰着村下芸芸众生,护佑着一方百姓,春种秋收,生儿育女,婚丧嫁娶……
庙是村庄的密码,解开这个密码,就找到了村落聚居的成因、姓氏的源流、信仰的基石。
奥治有大禹庙、关帝庙、崔府君庙,每座庙都有一块砖匾,大禹庙题“地平天成”,关帝庙题“亘古一人”,崔府君庙题“济世佑民”,三座庙代表了奥治三大姓氏任、刘、赵,三种不同的性格,三种不同的人生轨迹。有庙就有戏台,“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戏唱给神,也唱给俗世里的人。小时候一年里最向往的事就是跟着大人去邻村奥治赶庙会看大戏。
民居是书的内文,也是村庄的文字。
豆口村素面朝天的张家大院,奥治村结构谨严的赵家大院,西社村中西合璧的曹家大院,它们躲过了大时代的碾压,躲过了火热的革命,得以在这块土地上幸存,成为明清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符号。
字里乾坤大,院中日月长。刘家大院“鸟鸣于春,雷鸣于夏,鹿鸣于秋,风鸣于冬”的石刻,曹家大院“平为福”“慎修身”“自省堂”的砖匾,申家大院“三晋云山化北向,二海风云自南来”的砖雕,这些散落于各种建筑构件上的文字,成为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佐证。
在雕饰精美的照壁上,在古朴凝重的墀头上,在沁光如玉的门墩上,喜鹊登梅、麒麟送子、貔貅招财、冠上加官、三阳开泰,一幅幅吉祥图案,像一枚枚古代的水墨邮票,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寄达今天。
一个村庄多少故事,一处院落几多风景,其中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秘密,都是需要我们终生阅读的。
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那日积月累的层层黄土就是乡土中国几千年来耕读传家的一页页圣经
(2)车如流的前街是西社人百年前一场不醒的家园梦
为什么说“民居是书的内文,也是村庄的文字。”?
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你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村庄是本看不透的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纪苏:《爱因斯坦的梦》译者附言
阿兰•莱特曼(A.Lightman,1948- )出生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先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读书,后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他是位科学家出身的小说家
莱特曼本来就具文学才性,所从事的工作又是很形而上的理论物理。那个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我们都知道,是喜欢把物理和哲学、艺术相提并论的。所以,舞文弄墨在他势有必至。莱特曼最初为一些杂志撰写科普文章。《宇宙起源》、《时间旅行》、《劈开原子》等等即是。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些作品比一般的科普科幻作品有着更浓厚的人文色彩。
到了《爱因斯坦的梦》(Einstein’s Dreams),科学原理越发缩小为一种寓言的材料。在这篇小说中,莱特曼信手拈来一些物理学上的说法,搭起三十个时间世界。平日惯见不见的真实摆到这些不寻常的布景前,变得异样的清晰夺目,冻结在读者心中的各种尘世悲欢,也像遇到了春风,开始如诗如画地流淌。有些评论家舍弃不下莱特曼的科学家身份,称此书“探讨了相对论的潜意识温床”,而且还认真核对了有关的物理学假说。这种解梦,就像身世派或索隐派的读《红楼》,不仅拘泥而且穿凿。用莱特曼自己的话说,科学只提供了起跳点,他跃入的,仍是人海
莱特曼生活在一个已磨合好的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我们是不好指望他笔下出现风云血火牛鬼蛇神的。学院的环境又为他提供了从口粮到功名几乎一切人生的必需和奢侈品,文学创作对他不过锦上添花。这倒使他在“玩票”或“兼业”时能享受到某种自由:他可以一仍本心,行所欲行,止所宜止,而不必汲汲戚戚地同职业作家们扭作一团。《爱因斯坦的梦》想象的高远,描绘的精微,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种从容不迫的步调、悠闲自如的态度。此书行文简淡而蕴含感情,仿佛明月松间,清泉石上,那种自然而然的境界为一般争奇斗艳的文士所难达到。
《爱因斯坦的梦》为莱特曼头一部虚构性小说,一九九二年一问世便赢得评论界交口称赞,还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榜。一九九四年他又出版了一部虚构性小说《好样的贝尼脱》,反响似乎不及《爱因斯坦的梦》。莱特曼年届知命,来日方长,以他的眼界、情怀和笔力,再写出一两部上乘的小说,是有可能的。
读其书而慕其人。可惜我们只知道莱特曼如今在大学里除了物理还教写作,并负责着一个人文项目;他谈吐诙谐而不动声色,大概属于美国人说的“英国式幽默”;爱抽烟。有回靠在椅上,用一只老辈子留下的烟斗吞云吐雾,有形无状,似是而非,使他恍惚不辨今世何世,此身谁身,于是发心弄起了文学。
对“他是位科学家出身的小说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莱特曼写的科普文章比一般的科普科幻作品有着更浓厚的人文色彩。
B.莱特曼写的《爱因斯坦的梦》是一部以科学原理为材料的虚构性小说。
C.莱特曼的工作是研究形而上的理论物理,同时他又具有文学才性并写出了《爱因斯坦的梦》这样广受好评的小说。
D.莱特曼在大学里除了教物理还教写作,并负责一个人文项目。

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麻省理工学院让莱特曼不必为生计发愁,所以,他可以不必如其他职业作家那样汲汲于写作。
B.作者认为,用身世派或索隐派读《红楼》的方式来读《爱因斯坦的梦》是不对的。
C.喜欢把物理、哲学、艺术相提并论;有科学家的严谨,也有文学家的诙谐;爱抽烟,并在这过程中有恍惚如梦的感觉:这些都是莱特曼特进行文学创作的原因。
D.凭他的眼界、情怀和笔力,莱特曼还能创作一两部上乘的小说,虽然他后来创作的小说《好样的贝尼脱》反响不如《爱因斯坦的梦》。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科学只提供了起跳点,他跃入的,任是人海”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1924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10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年10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6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29种农药与19种作物组合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2014年03月28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材料链接:
1985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B.1956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C.1959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
D.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陈子元被成为“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2004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80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的优秀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昌玺
母亲老了,让她一个人住在乡下,杨亮放心不下。于是,在征得母亲的同意后,他把母亲接到城里同住。
杨亮的房子不大,周围还有一片垃圾场,夏天一到,蚊蝇特别多。可当时就是考虑到能省些钱,所以,他最后还是决定在这里买了。
母亲住进来后,虽然有拥挤,但是,杨亮再也不用来回跑了,也方便照顾母亲。
谁曾想,还没出一个月,妻子彩凤就对母亲颇有微词。起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一盏灯,母亲房间里的那盏床头灯。
彩凤说:“你整夜亮着灯是为了写作,可她一不读书,二不看报,干嘛硬要开着灯睡觉?!再说了,这大热天的,开着个灯不更热吗……还把卧室的门大开着,让人晚上起来方便都得穿好衣服,你说这有多别扭……”
对于彩凤说的这些,杨亮之前倒没太在意。每次,他只好打着圆场说:“母亲多年生活在农村,乍到城里,可能有点不习惯,开着灯,也算有个伴儿。”
之后的几天,杨亮留心了一下母亲房间的灯,果真如彩凤所说,那盏灯每天都亮到很晚。
一天,他又写作到凌晨。其间,去卫生间的时候,杨亮看到母亲房间的门开着,灯也亮着,母亲和衣躺在床上,看样子像是睡着了。于是,他踮着脚来到母亲床前,轻轻地把灯关上了,临出门的时候,顺手也把房门带上了。
可是,等他完成稿件哈欠连天地准备去卧室睡觉的时候,无意间瞥到母亲房间有亮光。同时,他也看到刚才关好的门,此刻又大开着,母亲床前的灯依然亮着。
杨亮纳闷:刚才不是把灯给关了,门也带上了吗?
第二天,他问母亲:“妈,昨晚我看您睡着了,就把您的床头灯给关了,门也带上了。可是,后来怎么又都开了?”
母亲抬头看了看杨亮,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地说:“后来我又起了一次,可能是忘关了。”
杨亮忙说:“哦,没什么,我就随便问一下。您看这大热天的,开着灯多热,以后您睡觉的时候还是把灯关了吧。”
母亲点着头,没再说什么。
一个周末,杨亮的姐姐来看母亲。吃罢晚饭,姐姐要回去的时候,外面正好下起雨。杨亮说:“姐,今晚就在这里睡下吧,正好陪咱妈说说话。再说,你也有好长时间没跟妈一起睡了吧?”
一旁的母亲笑着说:“可不有年月了!自打你们成家后,都忙,好不容易回趟家,也都没空住。”
姐姐对着杨亮悄悄地吐了下舌头,然后,摇着母亲的手臂说:“好,今晚就不走了,跟咱妈一起睡,再让咱妈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呵呵。”
“还跟个孩子一样,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母亲边说边轻轻地拍着姐姐的头,笑了,笑得很开心。
之后,姐姐陪着母亲聊天,杨亮继续来到书房写作。
不觉间,夜已深了。杨亮揉了揉眼睛,合上书稿。当他走到母亲房门口,看到门开着,灯依旧亮着,母亲和姐姐也都没睡,正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话。姐姐说:“这大热天的,开灯干嘛,既热还招蚊子……哎呀!妈,看你身上这么多小红疙瘩,快把灯关了吧,蚊子还能少点。”
这时,只听母亲急忙说道:“别关灯,没看到小亮还在写东西吗?这么热的天,一写就是好几个小时,他打小身子骨就弱,怎么受得了……这里蚊子多,可小亮对杀蚊子的药过敏,家里也没法喷药,蚊子都围着他转……我在这里开着灯,能把蚊子招过来点,这样,也让你弟弟少给蚊子咬几口……”
此刻,母亲像是自言自语地说着。不知什么时候,姐姐眼里噙满了泪水,门外的杨亮早已泪流满面。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中交代“妻子彩凤就对母亲晚上开灯一事颇有微词”,显示了“我”对妻子不理解老人的不满,也是现实生活中婆媳关系的缩影。
B.文中“母亲抬头看了看杨亮,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嗫嚅地说”,“嗫嚅”一词用的较有分量,反映出母亲怕儿子埋怨自己晚上开灯的心理。
C.文中母亲留姐姐住下时说“可不有年月了!”,反映出母亲对子女的观念,同时也隐含表达母亲对姐姐的埋怨。
D.文章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塑造了鲜明的“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爱无疆”这一永恒的主题,感人至深。

E.文章的结尾点明母亲晚上开灯的原因,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文章结构严谨,可谓独具匠心。
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结合文章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
结合全文分析“灯”在文中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