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则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低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上一般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我国的调查结果如图
材料二:公众的科学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虽然我们的国家实力已经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但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生活中,面对“吃绿豆能治百病”、“碘盐防辐射”这些谬误信息,很多人难以辨别真假,一度出现疯狂的抢购风,引起了市场的波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公众科学素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华人科学家和他的团队研发出“纸电池”。纸电池使用印刷与压层技术进行生产,厚度仅0.5毫米,可以任意弯曲和裁剪。纸电池作为音乐贺卡、智能卡、电子标签等低功率消耗电子产品的工作电源,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材料二:A4纸大的纸电池的成本价为1元人民币,小的只有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纸电池的使用寿命达两三年。纸电池环保的材质避免了传统电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作为一般废物加以处理。
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上述“纸电池”新公司创业的有利条件。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充分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市调研小组对该企业招聘进行调研,企业认为难以招聘到的人员,所占比重如下图
材料二:2011年,我国需要安排城镇劳动力有24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技校毕业学生和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加起来近1400万人;还需要继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800万人左右。而我国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是1200万。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2)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和每个人实现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紧密相连,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也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
材料一:20年来,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1)根据上表,运用《经济学常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概述我国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主要经验。
材料二:十年砥砺,十年奋进。回眸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和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生态文明。
2002-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2)分析上图显示的经济信息。
材料三: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材料四: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4)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古建筑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照看,古建筑多处倒塌,危在旦夕,抢救保护迫在眉睫。为切实保护好、利用好该古建筑,为古人尽责,对后人负责,专家学者吸取其他地区拆旧盖新的教训并借鉴先进经验,建议以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为主体和特色,融民俗展示、文博会展、古代生活体验于一体,打造集古文化、山水、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影视区、休闲区、旅游区,让该建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有人认为“要开发就不能保护,要保护就不能开发”。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从“文化与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