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外p能级、d能级等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为“全空”、“半满”、“全满”的时候一般更加稳定,称为洪特规则的特例。下列事实能作为这个规则证据的是
A、元素氦(He)的第一电离能远大于元素氢(H)的第一电离能
B、26Fe2+容易失电子转变成26Fe3+,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C、基态铜(Cu)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而不是[Ar]3d94s2
D、某种激发态碳(C)原子排布式为1s22s12p3而不是1s22s22p2
反应①是自海藻灰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反应②是自智利硝石中提取碘的主要反应:
① 2NaI+MnO2+3H2SO4 =2NaHSO4+MnSO4+2H2O+I2
② 2NaIO3+5NaHSO3 =2Na2SO4+3NaHSO4+H2O+I2
已知NaIO3的氧化性与MnO2相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I2 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产物 |
B.两个反应中生成等量的I2 时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
C.NaI和NaIO3 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I2 |
D.NaIO3在化学反应中只能做氧化剂不能做还原剂 |
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浓H2SO4 |
B.实验II:酸性KMnO4溶液中无气泡,但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 |
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
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
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的反应为3Fe2+ +2S2O32-+O2 +xOH-=Fe3O4+S4O62-+2H2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每生成1mol Fe3O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4mol |
B.Fe2+和S2O32-都是还原剂 |
C.1mol Fe2+被氧化时,被Fe2+还原的O2的物质的量为1/3mol |
D.x=4D |
向Fe2O3、CuO、Fe、Cu的混和粉末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仍有红色粉末存在,则关于溶液中阳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Fe2+和Cu2+ | B.一定有Fe2+、Cu2+,可能有Fe3+ |
C.一定有Fe2+,可能有Cu2+ | D.只有Fe2+ |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加点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完全消耗的是
A.用50mL 12mol/L的氯化氢水溶液与足量二氧化锰共热制取氯气 |
B.向100mL 3mol/L的硝酸中加入5.6g铁 |
C.标准状况下,将1g铝片投入20mL 18.4mol/L的硫酸中 |
D.在5×107Pa、500℃和铁触媒催化的条件下,1mol氮气和3mol氢气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