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
|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
|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
|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 A.皇帝位高而大权独揽 |
|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 C.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
|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
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 |
| 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
| 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 |
| 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三公”的权力发生变化 | B.权力逐步集中于君主 |
| C.大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D.皇帝起用近臣担任宰相 |
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 A.批判神权统治 | B.提倡人性解放 |
| C.倡导思想自由 | D.反对君主专制 |
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他的这段话旨在
| A.强调世俗权力大于教会权力 |
| B.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
| C.宣扬教会权威源于世俗权力 |
| D.否认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