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⑼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⒂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理解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不让皱纹刻在你心上
李拯
①新东方以英语教学立校,但创始人俞敏洪曾经两度高考落榜,第一次高考英语成绩只有33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同样两度名落孙山,第一次高考数学仅得1分。从高考的落榜生,到企业的创始人,他们的故事让人感慨: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最佳法宝,就是奋斗。
②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奋斗才能铸就。在延续千年的文化瑰宝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价值追求,鼓舞着仁人志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卧薪尝胆”、“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让无数人从识文断字那一天起,就懂得了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③宏大建构如国家的复兴之梦,具体而微如百姓的幸福之梦,奋斗都应该是筑梦圆梦的底色。然而现在,“不相信奋斗了”却也让一些人奉为信条,“靠奋斗不如靠政府”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有的秉持着“奋斗无用论”,认为向上流动渠道不畅,阶层固化、社会板结,奋斗的结果还是铩羽而归;有的认为靠个人奋斗不如靠经营关系,有关系、有门道、关键位子上有自己的人,是获得成功的终南捷径;有的抱着“等靠要”的思想,总想着免费午餐,总盼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总惦记着一夜暴富、不劳而获……凡此种种,莫不让人唏嘘,假如人生没有奋斗,生活还有什么趣味?
④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否定奋斗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是在为放弃努力找借口,为得过且过寻安慰。如果投机取巧的心态占据内心深处,一夜成功的欲望充斥想象空间,不仅个人会失去前行动力,社会也会因此丢掉生机活力。无论是行业发展、企业崛起,还是家庭和睦、个人前途,都需要投入聪明才智,都需要付出真诚劳动,个人奋斗才是最终决定力量。个人若不努力,即便机会再多、所供者足,也只会白白浪费;即便平台再好、所靠者多,也不会终有所成。
⑤“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心上。”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这句台词让不少人感叹不已,正因它巧妙地诉说着,奋斗的人生不会老。有人感叹爱迪生发明蓄电池失败了25000次,爱迪生却回答说,我发现了24999种蓄电池不管用的原因。个人奋斗很难一帆风顺,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梦想一夜成真,可怕的不是挫折,而是一遇到挫折就戛然而止、怀疑奋斗,甚至抱怨社会。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梦想,越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因为,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⑥奋斗,说明我们没有止步不前,还有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没有随波逐流,还有实现梦想的豪情万丈;没有自暴自弃,还有追求幸福的星语心愿。“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经过一番拼搏奋斗,在两鬓如霜、回首往事时,我们起码还能笑慰平生:这辈子,至少我奋斗过!
(选自《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22日04 版)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①段列举俞敏洪和马云从高考的落榜生,到企业的创始人的事例,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请为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后面小题。
一个人在山上
邓皓
①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②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③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④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锷墓、云麓宫、鸟语林等。
⑤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⑥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⑦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⑧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无比;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⑨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⑩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11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12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13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14人或者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15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杀也应该是——至少我门的灵魂应该是。
16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⒄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作者写到“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这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作者写山的同时,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用?
作者为什么说“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让他说完吧
①男孩穿一身校服,胸前抱着一只硕大的书包,车下一位老人隔着车窗絮絮叨叨地交代着一些诸如“一个人在外边,要吃饱,要睡好,冷了要加衣,热了要洗澡”之类的“出门须知”。
②有的乘客开始催促司机了,那男孩也露出了不耐烦的神色:“回去吧,爸,知道了,总说这些没用的做啥?”又抱歉地对乘客说:“不好意思,每次我爸总是没完没了地说这些没用的话,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③但是,汽车仍稳稳地趴在那里,司机仍极其耐心地扶着方向盘,扭过头对大家说:“让他说完吧,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他笑了笑,“我每天都在制造着别离,把车上的人和车下的人分开,就是大人也都有说不完的嘱咐,别说他对一个孩子啊。”
④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我不禁一惊,这句话竟是一个和说者没关系的人说出来的!
⑤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生活中过滤并选择着有用和无用,甚至对亲人的几句嘱咐也要用这样的原则加以区分,从而因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失去让他说完的耐心,却完全没有想到老人的内心。我们试图屏蔽那些没用的语句,却不小心把那一腔爱意忽略了,挡在了我们心灵之外。对老人的关心漠不关心,像这个孩子。
⑥如果,那位老人有可能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陪着孩子,那样,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几句嘱咐来表示他的惦念,他实在是想让自己的那几句话来替代他伴着儿子啊,于是,用喋喋不休为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
⑦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这其中的谜底,因为这种爱意是一些让人厌烦的“废话”,从而令人拒绝。
⑧连朱自清不也是在父亲送别时,从心里嘲笑过父亲的迂腐吗?
⑨对于老人无数次重复的唠叨,我们何曾耐心着让他们放心的说完呢?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简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⑩刚才出门时,母亲颠着小脚追出来,说:“过马路要小心啊!”让女儿好一阵大笑,她对我说:“你四十多岁了,奶奶还当你是小孩呢。”那时我所表示的孝顺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谁让你又出来了啊?”丝毫没有让她说完的意思。
⑾在车上车下的分别之际,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的废话。“吃饱,睡好,冷了加衣,热了洗澡”, 这些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的确不须多言,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老人内心的最深沉的表达呢?
⑿正在胡思乱想,从后视镜里看到老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一边招手一边喊着。司机“吱”地刹了车,探出头去:“你还忘了什么事?”“咋了?”男孩也问。“没事。慢点啊,师傅注意安全!”老人气喘吁吁着。
⒀“哗……”车上的人全笑了,我却分明眼里有一丝温暖的湿润,对着他大声喊了一声“谢谢了!”请概括本文写的三件“没让他说完”之类的事。
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炼词语填空。
文中最后一段写到了“我”和“车上其他的人”对老人的态度,这态度是不一样的:“我”对老人的态度是和的,因为他让“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是和的;“车上其他的人”对老人的态度是的,因为他们不懂得这是至爱的表达,所以认为老人的行为幼稚,废话连篇。思考文章第⑾段划线句子,结合全文,说说老人内心深处要表达的是什么?(最少要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回答)
赏析句子:于是,用喋喋不休为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
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或者也曾目睹过这样的事?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感觉。
A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B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这两个文段选自写的《 》 一书。
概括文段A中我对阿长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文段B中写了一件什么事?从文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段B中加点的“最大的错处”指的是什么?
蓝色的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大家,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精神饱满得如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大家都不是生来冷漠的人哪。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⑤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要翻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错。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⑩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文章③④⑤着重描绘了“她”与“我们”的不同,请根据文章,参照示例,完成下表。(每空4字,可选用文中词语或自己概括作答)
“我们” |
“她” |
|
第3小节 |
灰头土脸 |
明媚精神 |
第4小节 |
① |
② |
第5小节 |
① |
② |
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请你比较阅读,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3分
文中第⑨小节划线句含义丰富,试作分析。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丁立梅曾经说过:“什么是奇迹啊?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寻常人来说,奇迹就是你没有被打败,你战胜了你自己。”(引自《生命是用来爱和珍惜的》),结合这句话,说说文中的“她”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这篇文章引发了同学们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养花种草,出门旅游”“去做义工”,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无可厚非,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