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江苏省致远中学高三(6)班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分别作出如下调查结果:
第一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第二组学生 在我们周围仍然存在着一些由于政府部门不作为或滥用权力带来的问题。如路面破损好久却没人修、市场上充斥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某些公务员工作态度恶劣,官僚作风严重等等。
第三组学生 同学们对政府行风建设和网上评议政府的相关资料作了如下简单总结:
①群众对政府工作效率的投诉情况:2009年共计投诉80多件;2010年投诉21件;今年截至9月底,投诉2件。
②群众对政府门户网站,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栏目的访问量,成倍增长。
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第一组回答:宪法赋予公民监督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结合第二组回答: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采取哪些方式对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滥用权力等行为进行监督?
(3)结合第三组回答:请谈一谈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有何意义?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到2009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央中央共发布了十一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十一个“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的需要,记载了这个农民的伟大创造,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运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十一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出台的认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乃至前进中的每一次失误,都无不印证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真谛。
(2)根据材料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回顾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一直贯穿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再到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保增长”。
(3)针对材料中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演化过程,有人说:“真理会因人因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请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灾区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创伤。虽然灾难已过去一年了,但是地震给人们带来的阴影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消除。为此加强对经历灾难的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让他们的个体充分表达和发泄内心的积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你对此作简要评析。

(2)请你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2009年6月10日,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部分省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座谈会上强调,扎扎实实做好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请结合《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为什么要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请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从学习科学发展观看,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10月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运用和调整货币政策的唯物论依据。

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中央宣传部在四川成都举办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与会者认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深植根于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来自于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新的丰碑。同时,应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的过程,成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请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