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薄:接近 |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
C.遣使者四辈敦趣趣:通“促”,催促 |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除:官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B.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今以钟磬置水中 |
C.岑文本谓所亲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逆旅主人不之顾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 | B.③⑤⑥ | C.①②⑤ | D.②③④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九年,
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于夏峰,
负笈往从。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
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
“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
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
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苏、松土隘人稠,
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淮、扬、徐三
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未俟诏下,斌赴诸州县察赈。疏闻,上
命侍郎素赫助之。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
焚香送之。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
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
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
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
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
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注」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注」登闻鼓: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挈斌避兵浙江衢州挈:带着 B.言行或相悖 悖:错误
C.遮道焚香送之遮:拦阻 D.愆过丛集愆:罪过,过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闻容城孙奇逢讲学于夏峰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的愿
B. ①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 ①上为太子择辅导臣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 ①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②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斌非常孝顺。在顺治二年,他侍奉父亲回到家乡,后来又因为父亲年纪大了而以生病为
理由请求辞官,父亲去世后他又为父亲守丧到期满。
B.江宁巡抚空缺,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但皇帝认为汤斌和其他凭借道学出名的
人不一样,他有操守,因而让汤斌担任了江宁巡抚。
C.淮安、扬州两府遭受水灾后,余国柱认为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但汤斌派人重新察
看后认为并非如此,于是上书请求搁置余国柱的奏议。
D.汤斌深得民心。他将要前往京城担任太子的辅导大臣,吴地百姓哭泣挽留,没有成功,
于是停市三天,拦路焚香为汤斌送行。
12.文言文翻译(共3小题,8分)
①.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
译文:
②.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译文:
③.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译文: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①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②,施及于萌隶③,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④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⑤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国策•乐毅报燕书》)
【注】①乐毅原是魏国臣子,奉魏王命令出使燕国,受燕昭王赏识,留在燕国当官。②庶孽:即庶子,妻生之子。这里指王子、王孙。③萌隶即百姓。④鸱(音痴)夷:皮口袋。⑤离通“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捐燕而归赵捐:舍弃、丢下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列举
C.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擢:选拔
D.唯君之留意焉唯:惟独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称于后世不谋于父兄
B.而使骑劫代之将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C.复收七十城以复齐故敢以书对
D.臣以所学者观之臣之所大恐也
11.下面六句话,分作四组,全都是表现乐毅和燕惠王之间矛盾一组是
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②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③而以身得察于燕④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
⑤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⑥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C.③⑤⑥ D. 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而后惠王深感后悔,所以在给乐毅的信中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B. 乐毅认为自己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所以逃到赵国,但后来燕军失败,自己原来的功绩付之东流,因此也十分后悔。
C. 乐毅认为先王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接受考察,从而得到先王的赏识与提拔。
D. 乐毅认为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而自己早已预见到这一点,于是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3)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其辞曰: .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影不能望。作书抵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犦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毁谤弭:消除 .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济:渡过 .
C.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卜:选择 .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审:清楚 .
11.下列各组语句中,本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
A.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
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 .
公至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
C.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
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
D.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 .
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由来,说他能合于天而乘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
D.作者叙述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潮州人的缅怀、韩庙修建的经过,接着驳斥了所谓韩愈因被贬一年还不能归而“不眷恋于潮”的观点。 .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
(2)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于朝廷之上 .
(3)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乾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缡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严君见背见背:离开我。这里指去世。
B.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自分:自己料想。
C.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大望:非常庆幸。
D.乱且未有定期定期:平定的时候。
11.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夏完淳“贵得死所”得一组是()
①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
②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③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
④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⑤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A.①②⑤ B. ①③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完淳牢记双慈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勤于国事,没有一天供养双慈,还不得不把双慈托养于人,他对双慈“大恩未酬”的负疚之情溢于言表。
B.夏完淳认为自己死不足惜,只是杀父之仇未报,不孝之罪通天,家运又日渐衰败,偌大的家庭将如何支撑下去,所以此时他在“报国”和“报母”的抉择上陷入了两难境地
C.夏完淳已经立下了破家报国的壮志,即使断绝后嗣也在所不惜。所以他交代这一事时口气相当的严厉,若有人妄立后嗣,他与父亲在冥冥中决不饶恕。
D.夏完淳不仅是血性的真豪杰,也是多情的好男儿。他恳请双慈保重玉体,他指望寒食节和梦兰时节的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他牵挂结缡二年贤孝素著的妻子,他集豪情和柔情于一身。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3分)
(2)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3)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逵,字仲通,其先自邢徙洛。康定中,兄遵死于敌,录逵为三班奉职,隶陕西范仲淹麾下。仲淹勉以问学。方议取灵武,逵曰:“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未几,泾原任福以全军没,人服其先见。陈执中安抚京东,奏为驻泊将。执中与宾佐论当今名将,共推葛怀敏。逵曰:“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执中始怒,居数日,问曰:“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曰:“喜功徼幸,徒勇无谋,可禽也。”执中叹曰:“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为真定兵马监押。保州卒叛,田况遣逵往招之。逵与乱者侍其臻尝同事范仲淹,驰至城下,示以旧所佩紫囊。臻识之,即与其党韦贵、史克顺皆再拜,邀逵登城。既见,申谕祸福,众或疑不即下,曰:“若降,恐不免。”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论功加阁门祗候、环庆兵马都监。庞籍镇河东,俾权忻州。契丹来求天池庙地,籍不能决,以诿逵。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檄报之,契丹愧伏。种谔受嵬名山降,取绥州,夏人遂杀杨定。朝论以边衅方起,欲弃绥。逵曰:“虏既杀王官,而又弃绥不守,见弱已甚。且名山举族来归,当何以处?”既而夏人欲以塞门、安远二砦来易,朝廷许之。逵曰:“此正商于六百里之策也。非先交二砦,不可与。”遣其属赵离、薛昌朝与夏使议,唯言砦基,离曰:“二砦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且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虏使惊不能对,乃寝其请。逵忱慨喜兵学,神宗尝访八阵遗法,对曰:“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尔。”因为帝论其详。在延安,使以教兵,久不就。逵择诸校习金鼓屯营者六十四人,使人教一队,顷刻而成。尤善用偏裨,每至所部,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故临阵皆尽其技。卒。辍视朝一日,赠雄武军节度使。
(节选自《宋史•郭逵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论以边衅方起以:用。B.乃寝其请寝:止息。
C.神宗尝访八阵遗法访:询问。 D.因为帝论其详因:于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逵“有先见之明”和“做事精细”的一组是
A.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
逵请以身为质,于是开城降
B.怀敏易与尔,他日必败朝廷事
逵访得太平兴国中故牍,证为王土
C.君真知兵,怀敏既覆师矣
以长城岭为界,西平王祥符所移书固在也
D.兵无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主—法尔
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逵的祖先是从邢州迁居洛阳的,他任三班奉职时,属范仲淹管辖,范仲淹经常勉
励他读书学习。
B.保州叛乱时,郭逵与叛将侍其臻同为范仲淹同事,他以故交身份人城,申明利弊,
以身为质,最终使叛军开城投降。
C.绥州事件中,朝廷曾想要放弃绥州,郭逵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王朝官员已被杀,
若再抛弃绥州就太示弱了。
D.郭逵精通兵法。他曾经选择几十名熟习号令和屯营扎寨的校官,让每人教练一队士
兵,很快便训练成功。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何以知葛怀敏非名将而败事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人自言所能,暇日阅按乏,故临阵皆尽其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