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鸡 缸
孙犁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磁缸,磁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磁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这些磁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有一天,他指挥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
“钱某某,你是什么人?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磁器都发还了。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磁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磁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磁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呀,这可能是古董。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我未置可否。但也觉得,值此旧磁器短缺之时,派以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磁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置在庙堂之上了。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大清光绪年制。
还查了一本有关磁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精,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瓦全玉碎,天道难凭。未委泥沙,已成古董。茫茫一生,与磁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孙犁《芸斋小说》)
注:①孙犁: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家之一,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代表作《澹定集》《耕堂序跋》。②文革中,一些人被错误定性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等,统称为“牛鬼蛇神”,其中一部分人被迫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③覃:深。
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家以辛辣的笔触写出了钱姓老头文革前后的沉沦变化,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借助某种契机扶摇直上,占据一定职位便作威作福。
B.本文以小见大,通过鸡缸这个小物件折射出十年风雨跌宕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文革现实中的痛苦和丑陋、人性的渺小和卑劣。
C.作者对做饭妇女劝其卖掉磁缸的建议“未加可否”,因为当时作者认为自己的瓷器不是古董,卖掉也换不来几个钱。
D.小说以物衬人,表明“特殊年代”的客观现实原因定会使人与物具有相同的命运,同时也在呼唤美好和光明。

E.本文语言之美在于简易平淡,用较少的字,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字简而情深,文尽而意远。
简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哪几方面的作用。
简要概括“姓钱的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该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小说末尾说“茫茫一生,与磁器同”,作者一生与此件瓷器有什么相同之处?根据作者的人生沉浮,谈谈个人发展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淡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3)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4)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5)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6)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7)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8)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9)真的是空的吗?
(10)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12)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13)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4)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15)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6)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7)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20)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1)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2)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23)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2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2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11)段“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它的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5分)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淡竹”的品格,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达
张继高
知识专精化以后,承载知识的“知识分子”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科学家,讲究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这种精神和方向,一直被广泛地认为当然是对的、好的。
可是近二三十年来(事实上前此早已有过,但不像最近这么被系统化地讨论),西方思想界、教育界强烈地意识到人活着不能只是依赖知识。仅仅拥有专精或细微分化知识的人,往往并不能任事,特别是不能任大事。常见的现象是:(一)这些精英分子在面临大问题时,只能用它既有的、单一的方法去解释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二)因为过于专精于一,所以多半格局甚小,大都缺少一种“心怀天下”的胸襟,不再懂得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三)“专精”自易令人深细,但却远离了宏高,古人所谓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反而因书读得太多与太狭,失去了那种豪阔的观照。
因此,像哈佛那类的精英学府才又回过头来,倡导通识教育。最近我们台湾因受流风所及,也有人热烈讨论当前我们这种浮面式的通识教育——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很显然,单单是这样是不够的。基本上,教育的精神势必要经过再整合,把学生研习的次序从单纯的“解惑”,提升为“传道”,易言之,老师不但要教书,也要“教人”。教人做什么呢?教人做一个通人——通情达理之人而己。
当然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工作,也没有这类的专家能以负责规划出一套标准教材或教学法来。但有一件事至少可以设法先做到——即尽量减少或降低学生一味走入偏精,而疏离通达的方向。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会的运作并不是完全仰赖知识的。至少还得加上智慧、理想与道德,这就需要延展吸收的面向才行了。说来好像很有趣,我个人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此悟到了很多启示:听十六世纪的教堂音乐,像葛利戈里圣歌那种由单一旋律孤衍行进的乐曲,纯净易懂,但表达力量可说相当贫弱,音乐史上称为单音音乐(mono-phonic music);十七世纪后,主音音乐(homophonic music)兴起,音乐的生命一下子变得多彩多姿起来,此类作品除了主旋律外,同时加上复杂多变化的和声与和弦伴奏,比单音音乐富于表情,动人得多;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复音音乐(polyphonic music)发皇,常常两三个主题、旋律同时进行,和声与配器变得空前繁复,其美艳深邃、表情能力使西方音乐到达了一切艺术的最高层界。创作与欣赏这类作品不但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其人生也得体经历练,才能一窥幽邃。听这类作品的乐趣与困难全在能否辨认乐曲中的明示与暗示、正反两面的寓意,听众本身也在参与创作。若能融会贯通,实在是一种至高的“通达”之乐。
我真想不通何以作曲家对人性的探求如此之先进?早在现代人还不懂得谋求与重视通视的时代,他们便已利用音乐写下了教诲人类的范式与箴言。精致的音乐作品既然需要两个以上的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还得外加上适当多变的和声,为什么人的学识竟会被教育死硬地定于一?而使人性失去通灵与和美?再从另一角度看,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在电脑没有发明以前,神仙也推算不出贝多芬的作品中究竟涵泳了多少种音的列变。于是我常想:也许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呢!
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是经由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的长久互动而得之。像汉朝郭林宗称赞黄叔度那样:“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甚广,难测量也。”只有“大”的人才会不忧、不惧与不惑,因为他凡事一眼即穿,直逼真形,无复多虑。这个“大”,是用许多“小”的单元组合而成,如德操、情怀、历史观、爱美、爱智、爱人等等,甚至要能对东西文化做比较探索,更好。至于知识与技能,不过其中之一端而已。读者谈周生先生前曾在赐教中提到:“昔溥儒先生恶人誉其为画家,盖非博研群书,画仅末流而已。今人穷研一学,束书不观,罔识本末……惜其仅通一窍耳”,对谈先生高鉴,常记心底。这也是致通达之另一解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这种精神和方向”指的是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
B.第二段中举出的三种现象是用来说明知识专精化教育弊端的。
C.“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虽然是很肤浅的,但也不失为通识教育的一种作法。
D.“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说的是音乐是数学的一个分枝,揭示了科技派生艺术的道理。

E.第六段中的两段引文说明了“通达”来源于广博。
作者叙述聆听音乐过程的目的是()

A.说明创作与欣赏音乐要长时间的研读,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到奥妙。
B.说明繁复的音乐创作要比单一的知识教育强得多。
C.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
D.说明培养人才必须经过通视才能使之通达。

依据文意,填写下面“欧洲音乐发展简史表”内容。(4分)

阶段名称
特点
表现、感染力
单音音乐
(16世纪)



和声与和弦伴奏



美艳深邃
极富表情能力

文中说:“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指的是什么?依据作者的观点,怎样才能达到“大”?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这就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展示出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最充分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
⑧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⑨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⑩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11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12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3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藏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简析第③段中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文章是围绕“生命的暗示”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作者认为要认识生命,必须树立怎样的正确的生死观和苦乐观?请结合全文分别加以概括。 (4分)
(1)生死观:


(2)苦乐观:


文中说“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请从这个角度,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谈谈你对艾青《盼望》一诗主旨的理解。(6分)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能源污染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1939年,美国科学家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通过碰撞结合成一个氦原子核,可以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该发现揭示了已经持续“燃烧”了50亿年的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的奥秘。
模拟太阳,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又清洁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的新梦想。面对这个梦想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原本独立进行研究和实验的欧盟,也同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6个成员合作协定了“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合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造“人造太阳”。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2000万摄氏度,气压达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核聚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人造太阳”将模拟这一过程,在建成的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像变压器似的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密度和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作为核聚变反应的必要燃料,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它可以从空气中提取,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45万亿吨氘,而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采集氘进行聚变反应,产生的能源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但是,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以利用这种强大的能量,就意味着必须实现极高的温度,使燃料能够达到上亿度的高温,并且把处于上亿度高温下的燃料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当中。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的磁约束装置“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就是用大量线圈和磁体构成一个环形的磁容器,盛装约束极高温度的聚变燃料,让它发生具有可控性的核聚变反应。
由于技术局限,目前的“人造太阳”释放电能的时间很短。科学家寄希望于全超导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可使实验装置释放电能的时间延长。我国已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行的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使磁约束柱聚变研究更进一步,更有利于等离子体稳态先进运行模式的探索。
近期,“人造太阳”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美国能源部近日宣布美国国家实验所的模拟太阳中心核反应的世界最大激光器“国家点火装置”即将启动,中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环流器二号A也取得了新的国际创新成果。
下列对“人造太阳”的工作原理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与一个氦原子核发生碰撞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 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B.首先建成一种实验装置,然后在它内部通过上亿度高温实现氘和氚的聚变,最后控制并利用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C.在核聚变反应装置中,通过极高温极高压的条件,实现具有可控性的氘和氚的热核聚变反应,以此来获取巨大的能量。
D.提取自然界海水和空气中的氘,通过能量巨大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又清洁的能源。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枯竭而导致的能源危机使人类通过“人造太阳”工程获取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需求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B.通过对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氘的核聚变反应的利用,人类将获得一种新型的能源,同时也将由此告别受污染的生存环境。
C.如果想利用核聚变所产生的强大能量,必须的条件是使核燃料达到上亿度的高温且把它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中。
D.我国已建成并成功投入运行实验的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实验设备。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由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7个成员共同参与,说明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加速核聚变能利用的实现。
B.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使用全超导核聚变装置为人类提供能够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唯一出路。
C.“人造太阳”项目可实现商用化,通过核聚变获得的新型能源将造福于全人类,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将会用上一种更清洁、更安全的能源。
D.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成功建成,为我国核聚变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15米泳池里的梦想
新华社记者赵悦 杨媛媛
  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地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
  他告诉记者: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
  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
  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它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特别醒目。
  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2006年,年仅18岁的艾哈迈德被以色列士兵开枪打死,永别了喜好的游泳运动。家里的兄弟并不都像杰哈德一样,都能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体育爱好,杰哈德的另外一个弟弟在艾哈迈德被打死后,一气之下放弃了任何运动,参加了哈马斯的警察部队。
  杰哈德说:“我不想放弃我的梦想,我就是想参加游泳比赛,不管是简陋的泳池还是以色列的封锁,都阻止不了我的梦想。尽管走出去的可能性很小,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盼望能够走出加沙,让巴勒斯坦国旗出现在赛场上。”
  目前,巴勒斯坦解放运动(法塔赫)与哈马斯分别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游泳队也同样分散成两部分,加沙地带将有4名男选手的参赛名额,约旦河西岸地区有2名女选手的参赛名额。加沙地带由于封锁与外界沟通不畅,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只告诉他们选拔选手参赛,但未说明参赛的具体情况。到目前为止,加沙地带的教练和受训者都只听说比赛将在中国举行,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比赛。
  记者经过查询得知,将在中国举办的有关游泳的国际赛事有今年的广州亚运会和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但加沙地带的这些选手能否如期参赛还是个未知数。
  加沙地带当前受到严密封锁,其南部与埃及接壤的拉法口岸是他们能够出去的唯一通道,但这个口岸只在“特殊情况”下不定期开放,要从这里出去必须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哈马斯和埃及方面频繁协调。
  “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杰哈德说。
对于加沙人来说,也许比赛结果远远不及能够参赛重要,他们的梦想就是能走出封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这个看似近在眼前的梦想,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2010.4.10 新华网)
请简要概括“在加沙练好游泳”面临的困难。
从新闻特写的角度谈谈作者为什么选取15米泳池作为报道的对象。
“我能出现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胜利!”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本文塑造了以杰哈德为代表的加沙地带一群游泳追梦者的形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