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3分)
答: 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答: 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答: 利用细菌发电除了发电效率高之外,还具有哪些优越性?
答:
阅读《父亲进城送梨》一文,完成小题
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谁知,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瘸着腿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身后背着一只蛇皮袋,像一个行乞的老人。我连忙接过父亲的蛇皮袋,挺沉!父亲紧跟在我身后提醒着,袋里放的是梨,轻点放下,别把梨碰伤了。一听父亲是送梨来的,我有点没好气地埋怨起来:“爸,你腿还伤着呢,大老远送梨来干嘛?要来也不打个电话,我好去车站接你呀!”父亲愣住了,好一会儿才说:“你……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我总不能看着梨长在树上烂掉呀!就过节了,中秋节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亲涨红了脸表白着自己进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④我和妻的话对父亲有着一种无意的伤害。中饭时他很少说话,吃得也很少。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亲执意要回乡下。我再三挽留,父亲却执拗得像个孩子。在去车站的路上,父亲耷拉着脑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劝他别把我和妻的话放在心上,父亲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愧疚感像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只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湿润了,眼前出现了十几年前父亲带我们忙着栽梨树苗的情景……
⑥妻走过来,对我说:“把梨送给邻居吧!”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见我如此神情,抢下我的梨,去厨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递给我时,我轻声说:“你也该尝一口,家里的梨真甜!”妻或许听出我的话外之音,也削了一只吃起来。她刚吃一口,便惊讶地叫道:“这梨,怎么这么甜!”
⑦父亲送来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们今年因多雨而厌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亲是用什么方法种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过了几日,我和妻回乡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亲没在,去了屋后的田里。我和母亲说起父亲送梨的事。母亲说:“对梨树呀,你爸可费神了。他早就从天气预报中听到今年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四根竹篙。梨树挂果后,每逢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树遮雨,说这样长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这棵梨树当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虫也不喷农药,宁愿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肥也是农家肥,说这样的梨才算是绿色食品。”母亲还说:“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长大成熟,常在嘴边念叨着一句话‘人老了,不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了,只有这树上的梨,能让他们甜甜心’。”
⑨ 听着母亲的话,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透过窗户,望着院子里依然静立在梨树旁的竹篙,感觉那是一束束爱的光柱。 (选自《时文选粹》2011年4月,有改动)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摘梨,“我” 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③段写“我”和妻子对父亲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⑴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⑵我木然地拒绝,默默地拿起一只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背影》
⑴《背影》中的父亲和选文中的父亲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背影》中的“我”和选文中的“我”对各自父亲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请呵护那些“异想天开”》,完成小题。
①公鸡行走时为何颠脖子?中国科技大学一位教授为这个“古怪”想法向单位申请科研立项,很快得到支持。一番研究后他发现,公鸡颠脖子能让眼睛更精确地定位目标。这一成果眼下正被用于机器人设计,其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
②孙子兵法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科研领域也是如此。世上许多科研成果的问世,大都初始于“异想天开”。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异想天开”,善待每一个科研创意。
③“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只要有阳光雨露的滋润,都能开出绚丽的花朵。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创意馆中,“小人物”的小创意登上了大舞台,那些可显示牛奶新鲜程度的牛奶壶、可用来照明的“肥皂”、可以种植植物的书桌,都是普通人甚至是青少年的作品。从现实中看,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充满着创新的激情,萌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意,需要我们更多去发现、去呵护和扶持。
④今天,人才的脱颖而出,科研创意的被重视、被开发,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伯乐慧眼识珠和悉心扶持。然而,又不能仅限于此,还需要观念的支撑,更需要制度的保障。深圳之所以成为一座闻名于世的创新之城,主要不是因为深圳有多少“师带徒”的典型范例,而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支持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这种环境激励人们投身于创新实践,令一些昔日的默默无闻者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⑤“即使失败,也收获了经验。”这是中国科技大学对一些人质疑“异想天开”的回答。事实证明,这种包容的态度,正是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和土壤。在科学领域,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我们固然需要为成功者鼓掌,但更需要理解失败者,向他们投去欣赏和鼓励的目光。如果形成了宽容失败的氛围,就会有更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去思、去闯、去干,使创造活力得以充分展现,从而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⑥善待每一个科研创意,让这些创意流动起来、汇聚起来,就会产生出“裂变效应”不仅创造出丰硕的物质成果,更营造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自主创新的环境,最终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创新的习惯。如此,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为期不远了。请你说说标题“请呵护那些‘异想天开’”的含义。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从公鸡开始写起,有什么作用?
阅读《“微信控”们请抬抬头》,回答小题。
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通过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请简析文章的第①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加点的“减弱”能否换成“消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期,姐姐成了“微信控”,“晒”、“刷”不断。她说:“手头工作不忙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浏览一下微信,如果不看一眼,总觉得少点什么。”请你运用上文中的知识,分析导致姐姐形成如此情状的心理原因,并向其列出“微信控”的主要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阅读语段,完成小题。(共18分)
豪气干云
陈鲁民
①有个词语叫“豪气干云” ,形容豪气高到触碰到云的地步。倘举例说明,那就是荆轲吧,他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②可见,做人贵有豪气。
③有了豪气,襟怀、志向、胆识就有了立足之地。西汉人陈汤,素有大志,他给皇帝的战报中,汇报了消灭入侵匈奴人数后,加了一句千古名言:“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啥时候想起来都叫人热血沸腾。有了这样豪迈、雄壮、凛然的气势,国家就不可战胜,民族就不会受辱,秦时明月的皎洁,汉时雄关的巍峨,就会代代相传,中华子民就会永享安康。
④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那时,秦桧正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好友劝其不该锋芒太露,担心秦桧报复。张孝祥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足以告慰古今一切豪 放之士。
⑤有了豪气,就拥有了人生的坐标和航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襟怀与壮志,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甲,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乙,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丙……
⑥豪气与大话有时很难分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是豪气,说了做不到,则为大话。钱钟书在清华放出豪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基本做到了,那些他认为有价值的值得看的书,扫荡了不止一遍,后来熟悉到哪本书放在哪一架,哪一格都清清楚楚。这,就是豪气。
⑦个人要有豪气,才能活得有声有色;国家民族有豪气,才不被人欺负,领土、领海才 不被人蚕食。豪气要以实力为后盾,没有实力的豪气,如同纸上画饼,只是自欺欺人。读南宋时期那些主战派诗人的豪言壮语,常觉心酸和无奈,国家积贫积弱,朝廷昏聩无能,根本没有实力与女真人的虎狼之师抗衡,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只能“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史为鉴,我们唯有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发奋拼搏,富国强兵,才能不怒自威,不言自雄,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4第12期,略有改动)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
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②段与③④⑤段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
研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事例 |
作用 |
(1) |
有力地证明了“有了豪气,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 |
辛弃疾空怀报国志 |
(2) |
下面三个短语是从选文第⑤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它们还原到文中的甲、乙、丙处。悲壮与不朽从容与决绝潇洒与自信
下面两题任选其一作答。
(1)仿照⑤段灰体字部分的内容,再补写一句,做到句式相同,切合本段论述内容。
(2)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举例要典型,内容要充分。文章第⑥段是否离题?请简述理由。
阅读完本文,请就你自身的学习谈谈你对“豪情干云”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示例:“豪气干云”在当下反腐倡廉的局势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加强防逃工作,布下天罗地网,决不能让腐败分子躲进“避罪天堂”、逍遥法外。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对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天网”行动方案,统一行动,密切配合,布下天罗地网,坚决把腐败分子追回来绳之以法。
阅读语段,完成小题。(共12分)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
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 |
B.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 |
C.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 |
D.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