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重锤、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建、天平。
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 。
缺少的器材是: 。
(2)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电磁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某同学从实验得到几纸带中,选取了一条初速度恰好为零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标出的点均为计数点,并把电磁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计时点记作O点,测出O、A点间的距离为68.97cm,A、C点间的距离为15.24cm,C、E点间的距离为16.76cm。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9.8m/s2,重锤的质量为m=1.0kg,则打点计时器在打点C时的瞬时速度为 m/s,O点到C点的这段时间内,重锤动能的增加量为 J,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J,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以上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用落体法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某同学按照正确的操作选得纸带,但在处理纸带的过程中不小心把纸带撕成三个小段,并丢失了中间段的纸带,剩下的两段纸带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的频率为50Hz,在纸带上打出的各点间距离记录在下图中。
①A、B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是m/s;
②丢失的中间段纸带上有个点;
③由这两段纸带可以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m/s2。
(1).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准备有以下器材:用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管、量筒、痱子粉、浅盘及水、玻璃板、彩笔、天平,缺少的器材有,不必要的器材有
(2).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实验中,主要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纯油酸1.00mL注入250mL的容量瓶内,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制成油酸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0mL为止。
③在水盘内注入蒸馏水,待水面静止后,用滴管吸取油酸的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形成一油膜。
④用相应器材测量此油膜面积。
这种估测方法的依据是:将每个分子视为_________且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而不考虑油酸分子之间的,让油酸尽可能地在水面上散开,形成一层_______ 油膜,这层油膜的厚度可视为等于油酸分子的_____ 。
(3).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时,已知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比浓度为0.05%,1mL这种的溶液合80滴,现将1滴这种溶液滴在水面上。
①这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是___________m3。
②用彩笔描绘出油膜轮廓线后,印在坐标纸上,如图所示。已知坐标纸每一小格的边长为1cm,则油膜的面积约为__________cm2。
③根据上面的数据,估算油酸分子的直径是____________m(此问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
(1) (6分)一个物体沿一固定粗糙斜面下滑,下滑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将,物体的内能将,物体的机械能与内能的总和。(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 (12分)硅光电池是一种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某同学用图12所示的电路探究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总电流I的关系,图中R0为定值电阻且阻值大小已知,电压表视为理想电压表.
①请根据图12,将图13中的实验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
②若电压表V2的读数为U0,则I=________.
③实验一: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射硅光电池,调节滑动变阻器,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U—I曲线a,见图14.由此可知电池内阻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常数,短路电流为______ mA,电动势为________ V.
④实验二:减小实验一中光的强度,重复实验,测得U—I曲线b,见图14.
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为某值时,实验一中的路端电压为1.5 V,则实验二中外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________ mW(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某同学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在方格纸上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后,又在轨迹上取出a、b、c、d四个点,如图所示(轨迹已擦去),已知方格纸上的每一个小方格边长均为取10m/s2,请你根据小方格纸上的信息,通过分析计算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小球从所经历的时间(填“相等”或“不相等”);
(2)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小球从的竖直方向位移差,求出小球从
所经历的时间是秒;
(3)根据水平位移,求出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m/s;
(4)从抛出点到b点所经历的时间是秒 .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与纸带相连的质量为1kg的重锤自由下落,打出的纸带如图所示,相邻记数点时间间隔为0.02s, g取9.8m/s2.求:
①打点计时器打下记数点B时,物体的速度VB=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某同学根据纸带上的O点到B点的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动能增加量△Ek=0.47J,重力势能减小量△Ep=0.48J,经过多次实验均发现△Ek略小于△Ep,试分析或解释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