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分,每题2分)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于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而来到街上看看,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的走。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作者用“发了狂”“下了火”总写六月十五那天异常炎热的天气。
B.“于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丁丁当当”和“烫手”,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写天气的炎热。
C.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写天气的炎热: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静景,有动景;有声,有色;有比喻拟人,有夸张排比。
D.选文渲染烈日和暴风雨下的恶劣天气,目的是衬托祥子拉车的辛苦,突出他在酷暑下受到的煎熬。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你仿照示例,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或句中的词语作旁注。
示例:原文: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旁注示例:描述拉车人的活动, “奔”“灌”表现了他们牛马一般的生活。
原文: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不敢老的父亲(汤小小)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
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足足要一个小时。晚上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我饭没吃,功课也没做,不得不继续奋战到深夜。于是,父亲决定买一辆摩托车,这样我就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我妈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学会吗?”父亲握紧拳头,一边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一边豪情万丈地说:“穆桂英53岁还挂帅出征呢,我是个大老爷们,小小摩托车还征服不了?”他胳膊上的肌肉松垮垮的,看得我一个劲儿地捂着嘴偷笑。
我10 岁时,父亲60岁。光荣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个人多的街道,摆起了修鞋摊。收费低,活儿做得又好,常常忙得抽不出身吃饭。以前的同事闲逛到他的摊前,不解地调侃:“老黄,退休工资还不够花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干这活。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会的呀?”父亲一边抱着鞋飞针走线,一边爽朗地笑:“这么年轻就闲着,还不得闲出病来。”看着他沟壑丛生的脸,我忽然感觉有点难为情。
我读高三那年,父亲执意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学人家搞陪读,还不辞辛苦地把修鞋摊也搬了过来。我上课时,他在家做饭;我放学时,他急匆匆出摊。饭做早了会凉,但他总是把时间掐得很准,每次我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有次我帮他收摊,一个补鞋的中年妇女说:“孙子都这么大了,干吗还这么拼命?让儿子养着就好了。”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觉得丢人极了,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 我还这么年轻,还能多挣点!”说这话时,他68岁,原本挺拔的腰身已经有些佝偻。
大学时,远离家乡,我和父亲难得见上一面,所有的交流都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他总是在电话里说:“想买啥就买啥,别太寒碜,我还年轻,养得起你。”
毕业后,我留在大城市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离父母越来越远,连电话都打得少了。偶尔打过去,父亲还是那一套话:“家里一切都好,我这么年轻,能有什么事儿啊?在外面好好干,别瞎操心!”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了。
直到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才知道,父亲病了,是脑溢血。他一直有高血压,常年离不开降压药。他是在鞋摊前倒的,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年轻人都避之不及,何况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眼窝深陷,颧骨凸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而一周前,他还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还年轻……”
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但最终,只发出极低的声音:“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
此时,在父亲的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我终于明白了父亲“不敢老”的良苦用心。而我,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
“我”真正懂得父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父亲的“不敢老”,“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请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时间
我的表现
8岁时

10岁时

高三时

离家后

病床前
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文章结尾写道:“我终于明白了父亲‘不敢老’的良苦用心。”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两方面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不敢老”的?父亲的“良苦用心”是什么?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眼窝深陷,颧骨凸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
今年6月16日是父亲节。请仿照示例,结合文章,揣摩并写下“我”泪流满面时的所思所感。
示例: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我的目光依然在你脸上;当你老了,瘦小得像叶子一般,我会依然记着在你年轻时的伟岸。
你写的话: 当你老了,;当你老了,

肯为城市“点绛唇”
①去石家庄出差,我特意跑了一趟九中街,去看一个叫王月的女孩留在那里的作品。虽说此前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那些可爱的画作,但是,当我把自己送到那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树洞画”面前时,还是略略吃了一惊。很想问问那个或许已被新的灵感拥抱的女孩,当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触动,使你毅然拿起画笔,走上街头,发誓将大树上、电线杆上每一处寒碜的缺憾统统改写成一种令人万般惊喜的完美?你是怎样知道,那幽暗的树洞里居然住着灵异的猫咪、憨顽的浣熊、俊美的鸟雀甚至一泓春水、一轮朝日?只有你,愿意迎着寒风将它们一一呼唤醒、引领出,让它们以诗意的亮相点亮路人寂寞的眼眸。亲爱的女孩,这么多年了,大树沮丧地带着丑陋的伤疤活着,连它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个一直令它们羞于示人的所在,竟可以在瞬间变成堪为万人驻足、万人瞩目的佳妙风景!
②我敢说,这座城市里画技比你高超的人多得是。但是,他们那有可能睁开的慧眼被某种东西永久地蒙上了。他们不能、不愿或不屑让自己蹲在一棵棵大树前,用尊贵的画笔与一张张怪异的嘴巴交谈。他们那荣耀地以平方公尺论价的画作,只应该高悬于堂皇的展厅,静卧于精美的画册,甚至,变身为拍卖槌下一个节节攀升的天文数字。他们走在千疮百孔的城市,没有觉得那一处处扎眼的缺憾与自己有什么关联,所以,他们坦然走过了那些惹人叹息的树洞。
③在水泥的森林里,安放着一个个叫“家”的地方。在那里,人们穿着拖鞋走路,几案上一尘不染,饮水机穿着蕾丝花裙,遥控器穿着锦缎套装,就连桌椅都穿着合脚的小袜子。但是,这屋子里的人一走出去就立马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天地之间究竟是谁的家?阳光可有主?空气可有主?花草可有主?树木可有主?有主与无主,与我有何干?所以,这些人听不到树洞在叹气,即使听到了,也觉得那是个不可更改、不必更改的存在。他们不操心一棵树的美丑,就像不操心天边一颗星星的明暗。
④只有你,亲爱的女孩,你陡然生出了打扮这城市的心思。就像在晨曦里为自己涂一点心爱的口红,你自然地俯下身,为城市“点绛唇”。
⑤创意。他们把这个词献给了你。你一定知道赖声川关于“创意”的那个美妙定义:创意是一场发现之旅——发现题目,发现解答;发现题目背后的欲望,发现解答的神秘过程。太多的人,匍匐于别人发现的问题之下。为一个现成的问题寻找答案,成了许多人终其一生的事业。就在这众人司空见惯的灰颓境况里,不安分的心,抽出了一茎羞涩的新绿。它要长成一株怎样的植物,它只能问自己。
⑥自己是自己的河,自己是自己的岸。自己是自己的出发,自己是自己的到达。
⑦好想逗逗那个曾戴着紫色绒线帽一丝不苟地在九中街作画的女孩,你画了多少平方公尺?你得到稿酬了吗?面对这俗气的问题,你笑了吧?宝贝,你的润笔,是风吹树梢的祝福,是我与路人举着相机寻找最佳角度的欢悦,是一只可爱的小狗与树洞里的小狗对视时刹那的愣神儿……
⑧据说,树洞画是你的毕业设计呢。不管你的导师给你打出了怎样的分数,我,以及和我一样幸福地分享了你一颗美心的人,都愿意在那分数之上再为你加分!
⑨——王月。我在心里轻唤着你的名字,如同轻唤着我的女儿。你可知,你用一种异乎寻常的抚慰,让我重爱了这憾迹斑斑的人间。
本文以“肯为城市‘点降唇’”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个题目的好处。
答: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让它们以诗意的亮相点亮路人寂寞的眼眸。

(2)就在这众人司空见惯的灰颓境况里,不安分的心,抽出了一茎羞涩的新绿。
答:
文章第四段有何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你用一种异乎寻常的抚慰,让我重爱了这憾迹斑斑的人间”,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祭孔大典
①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②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帝王们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帝王们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③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④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⑤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B.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
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B.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⑴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⑵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而且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⑶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⑷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⑸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天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⑹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⑺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谈你对加线词语的理解
(1)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暖的小刀
马德
⑴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⑵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⑶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东西。
 ⑷然而,我们错了。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她露出了自己的左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⑸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⑹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囔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⑺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⑻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她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⑼“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⑽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嘛,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⑾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⑿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⒀然而,我还在纳闷着。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⒁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撕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⒂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锋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段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