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我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条约 |
签订年份 |
内容 |
影 响 |
|
割地 |
赔款 |
|||
《南京条约》 |
|
|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马关条约》 |
|
|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辛丑条约》 |
|
|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9分)美丽的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更加美丽,却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46年,英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4400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从此,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
材料三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对建设美丽星球是一把双刃剑。
材料四全球化可以提高全球的平均收入水平,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更加关注,敦促政府通过干预解决环境问题,使得全球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世界近代史上,谁率领的船队第一次用行动证明了地圆学说?人类能够从太空中拍摄这美丽地球的全景照片主要得益于哪一次科技革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英国工厂中机器所使用的动力是什么?煤的无节制开采和大量使用的给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危害?
(3)哪一科学理论的创立为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观察材料三中的图三和四,以其中一幅图为例说明“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对建设美丽地球是一把双刃剑”这一观点。
(4)材料四中,提出推动治理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主题,请你谈谈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地球的“美丽”和健康做贡献。
19世纪中叶,中国在备受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请你在表格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历史信息(每空1分,共4分)
近 代 化 的 探 索 |
各领域的探索运动 |
名称 |
经济探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 |
① |
|
政治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② |
|
③ |
||
思想探索 |
④ |
(2)小红同学通过对上面表格的分析与探究,绘制了四次运动指导思想演变示意图,请你帮她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3)根据以上分析,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认为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什么特点?
2011年岁末,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一道独特而醒目的海洋文化景观,激起国人对相关历史的追溯。
材料一
图1图2
材料二明朝将领戚继光说: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三郑成功写给荷军驻台湾总督的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始关注海权。一时间,中国海上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成了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的热度不断升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中外关系史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清朝时期,材料一图2中粱启超所说的这种现象与哪一对外政策有关?(2分)
(2)材料二中戚继光为实现“海波平”的愿望,带领沿海军民进行了怎样的军事斗争?材料三中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哪一年?材料二和三表明明清时期我国面临着怎样相似的问题?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在哪一次运动中实现了海上力量的短暂“复兴”?这一复兴运动的破产与后来发生的哪一次战争有关?
(4) 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原因。(2分)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宪法是一个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0年前,随着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即将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时,我国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中国的法律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民主制度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应运而生。
材料二:2013年10月和2014年3月在全国开始实施新出台的旅游法和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4年全国人大计划制定网络安全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行政诉讼法等多部法律。
材料三:
(1)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在我国起到治国安邦总章程作用的法律文件是什么?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背景。
(2)请你分别指出材料二、三中的治国的方略和制度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图②的国情依据有哪些?材料三制度的共同作用怎样?
(4)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带给我国现代化建设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1895年至1898年不完全统计,这四年间新创办的企业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4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小浪潮。主要企业有
企业名称 |
创办者 |
地点 |
时间 |
合义和丝厂 |
楼景晖 |
浙江萧山 |
1895年 |
张裕酿酒厂 |
张振勋 |
山东烟台 |
1895年 |
苏纶纱厂 |
陈润庠 |
江苏苏州 |
1896年 |
通久源纱厂 |
严信厚 |
浙江宁波 |
1896年 |
通益公纱厂 |
庞元济 |
浙江杭州 |
1897年 |
商务印书馆 |
夏粹芳等 |
上海 |
1897年 |
源昌碾米厂 |
祝大椿 |
上海 |
1898年 |
材料二:甲午战后,清政府工商政策改变,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放松限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华设厂,洋货在华大量倾销,造成农村以纺纱织布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急剧破产。机织棉纱、洋布和其他商品需求量迅速上升。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民族企业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出现兴办实业小浪潮的原因有哪些?
(3)19世纪末民族工业发展使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