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黄和韭黄是在缺乏光照的环境下培育的蔬菜,对形成这种现象的最好解释是( )
A.环境因素限制了基因的表达 |
B.两种均为基因突变 |
C.叶子中缺乏形成叶绿素的基因 |
D.黑暗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
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
A.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 |
B.野生型线虫与突变型线虫应分属两个物种 |
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D.野生型雄虫在生殖期间的死亡风险比较高 |
若下图中甲、乙、丙所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如表中所示,则相应的叙述与图示不符的
选项 |
甲 |
乙 |
丙 |
相应的叙述 |
A |
植物体一部分 |
愈伤组织 |
植物体 |
若甲离体培养,则①过程表示脱分化,②过程包括再分化 |
B |
二倍体 |
花粉 |
单倍体 |
经①和②过程形成的丙一般含有一个染色体组,通过③得到的甲为纯合子 |
C |
下丘脑 |
垂体 |
甲状腺 |
①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的激素对甲和乙都能起到反馈调节作用 |
D |
抗原 |
B细胞 |
浆细胞 |
过程①需要糖被的参与,过程②是B细胞进行增殖和分化,③是分泌到体液中的物质 |
如图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
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
C.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2个营养级 |
D.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5kJ的太阳能来支持 |
如图是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f小于2f |
B.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生长素浓度大于h时抑制生长 |
C.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表现出根向地性,测得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g,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为2f |
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 |
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处理方式 测定指标 |
外源生长素(mg/L) |
NPA(μmol/L) |
|||
0 |
0.001 |
0.01 |
0.1 |
3 |
|
弯曲角度α(度) |
37 |
40 |
31 |
22 |
16 |
生长速率(mm/天) |
15 |
17 |
13 |
11 |
8 |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