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7日出版的《生态学通讯》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称,他们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栖息地或生活环境方面的试验研究。他们期望将病毒群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发生繁殖,该方法将给人们战胜很多疾病(如AIDS)带来希望。HIV通过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也会被HIV所识别入侵。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
(1)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_______________细胞。
(3)人类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细胞陷阱”,从结构角度看原因是其不具备_____________ ,无法提供HIV增殖的条件。
(4)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5)衰老的红细胞成为_________________,由人类的免疫系统清除。
(6)有研究表明,HIV有100多种形态,其遗传物质为RNA,众多变异类型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也是目前研制HIV疫苗的主要障碍。这种变化特点与一般生物不同之处是____ 。
(7)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结合遗传信息传递图解
你认为控制HIV产生新个体的最佳环节是上述_________。(填序号)
某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甲图所示的食物网和乙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条,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
(2)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的去向有、
、。
(3)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鲈鱼的产量将。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简单食物链。
(2)种群丙最快的是在图中的______点。增长速度在A—B段受到限制的原因是:
____。
(3)种群丙在A、B、C、D这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_____期;在C处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型。
下表是科学家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连续五年调查的结果(单位:株/m2 )。
(1)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2)上右图是某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
(3)05年此地的植物被烧,几年后出现新的群落,其演替的类型是。演替中群落的变化是()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E.有规律 F.不可预测 |
(4)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②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③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④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
⑤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⑥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为了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科学家利用肺炎双球菌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化实验。请分析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I.格里菲斯的转化实验:
①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 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 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1)实验③与④对比可推断出S型菌体内的转化因子能利用R菌提供的________等,控制合成特定的物质,进而表达出“有毒性”这一性状。
(2)对S菌的加热杀死过程,仅仅使菌体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产生变性,而体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真正被灭活。若用强酸、强碱或高压蒸汽处理S菌,转化实验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功。
II.艾弗里的实验:
① 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② 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③ 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S型菌落。
(1)艾弗里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参照①~③中的表达式写出第四组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④。
(2)艾弗里的实验中,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DNA合成的方式是____。若将第一代(I)细菌的DNA双链分开后再离心,其结果是_____(选填“能”或“不能”)判断DNA的复制方式。
(2)若第二代(II)细菌继续在14N培养基中繁殖到第三代,则14N14N-DNA与含15N的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
(3)将第一代(Ⅰ)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细菌的DNA用同样的方法分离。请参照上图,将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的位置在下图中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