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9阅读文段,并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秋水至(                 )    不牛马(                 )
始旋其面目(                )     伯夷之义(                   )
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语有曰疾困恐死,见鬼 B.顺流东行执策临之
C.河伯始旋面目真无马邪 D.万钟我何加焉苛政猛虎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文: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文选自《》作者朝人。(1分)
.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1分)
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①陈太丘与友行。( )     ②尊君在(  ) 
③相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   )
.翻译下列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1分)
、辨析下列词语含义。请依次写下来
君、尊君、家君
、这个小故事一共写了几个人?分别归纳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小题。(10 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巨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巨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芳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 。(l 分)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寡人之耳者()(2)时时而进()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 2 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李唐来()
②不不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④可爱者甚()
乎众矣()
⑥陶后有闻()
.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0分)
(苏轼)自密徙徐①,是岁,河②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③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④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⑤,吾侪⑥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⑦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⑧。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⑨,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⑩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①自密徙徐:从密州调任徐州。②河:黄河。③时:及时。④屦:粗布鞋。⑤涂潦:路上积水。⑥侪:同辈,同类的人。⑦锸:锹。⑧三板:古代长度单位,六尺高。⑨岁夫:明年的夫役。⑩虞:戒备。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公庐于城上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公于城上(房屋) B.河势益(凶猛)
C.增筑城为木岸(老) D.富民出(如果)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虽禁军宜我尽力士卒多用者
B.公庐城上奉命危难之间
C.民心安凡三往,
D.虞水之再至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
.文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少孤,继母()之 ②荀彧()之太祖
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府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之
.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知之,不知为不知 B.可以师矣
C.而能以天下事己任 D.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

.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
B.在河东执政的时候,杜畿对老百姓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对他们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
C.为了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杜畿命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
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