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共14分)
这样的父亲
马丽
①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②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③“哪个张老师?”
④“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
⑤“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⑥他说了一个班级,并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⑦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⑧大家不再坚特,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⑨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完然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⑩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采,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11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12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13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已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14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15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16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17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住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18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祥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摘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2期,有删改)阅读文章,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我们”的感情变化
中年男人刚出现在老师办公室 ①
中年男人对老师报出他儿子的名字 ②
③ 同情
中年男人见到了儿子 ④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路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请用两个词语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文章结尾写到“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深刻含义的理解与感悟。
请在16段对此时此境的“父亲”做—个肖像和神态描写。
要求:(1)与文章的情境相符,并能突出人物的变化;
(2)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字数不超过150字。
现代文阅读。
惆怅的田园马国福
①父亲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打来电话说:“今年春节回家你可要睁大眼睛用点心,不然你会走错回家的路。所有的路都变成了水泥路,许多老树被砍掉了,许多老房子被拆迁了,家家户户大兴土木盖起了水泥楼房,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征用,听说要办厂子。”
②“不然你会走错回家的路”,父亲的这句话,猛地让我的心揪了一下,记忆中的田园在我脑海里镜子般清晰起来。
③南瓜漫不经心地趴在墙头,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打瞌睡;妙龄的玉米每天盛装婆娑,急着赶赴春天的约会;门口的篱笆墙下,脱毛的老狗匍匐在地上,吐着长长的舌头,回味着一块骨头给予的酣畅;燕子在湛蓝的天空自由飞翔,裁剪云朵,优雅潇洒的举动像个气质非凡的绅士;一串串葡萄吊在斜搭在屋檐的支架上,如同一个精准的秤砣,计量着咸淡生活的幸福指数;灌足了水分养料的硕大西瓜,懒洋洋地躺在地里纳凉,简直就是村里暴发起来的大款,大腹便便的做派让你莫名的嫉妒。
④这些都是属于十几年前的美好时光了。
⑤从那次通话以后,我害怕听到父亲说起有关田园的事情,但又希望听到一些故乡的消息。我知道,只要和父亲通一次电话,我就会失眠一次。
⑥现在,充斥乡间的是挖掘机牛气冲天的轰隆声,轧路机粗犷碾压的破碎声,钢筋水泥纵横交错搅拌的灌浆声,乡亲们建房材料好坏的攀比声。一座座老房子颤抖着倒下去,会有千万间水泥房子气势汹汹地站起来。在倒下的烟尘中,谁能缅怀昔日平静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
⑦现在,我们离人民币很亲,离乡愁很远;我们离市场和交易很近,离爱恋和信仰很远。【A】挖掘机愤世嫉俗地瓦解着乡村的传统,推土机张牙舞爪地推平了历史的褶皱,有线电视消灭着淳朴的民俗。别在乡亲们腰间的手机敏锐地捕捉市场的信息,缩短麦田与市场的距离,以最快的速度让粮食、蔬菜、水果走向城市的餐桌。现在城镇化的伶牙俐齿已深深嵌入泥土的骨髓。就连一些乡村少年也懂得“超女”、“快男”,他们哼着听不清歌词的流行歌曲在乡村的水泥路上漫步,留下不清晰的脚印。
⑧液化气取代了炊烟,有线电视撵走了广播,楼房削弱了草房子,机器驱逐了犁铧,皮革刺痛了布鞋。我的乡亲们不再关心农药是否会伤害田间地头的作物,他们只关心一亩地被占用后能给多少补偿费,一捆捆白菜和大蒜能卖多少钱。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无奈地在黄昏的村口抽闷烟叹息,他们的老骨头已经无力抗争一些民俗和传统的沦落,他们身上洗得发黄的的确良布衫已经看不惯流行在乡村的牛仔衣,脚上的条纹布鞋与年轻人脚上的皮鞋相比,明显底气不足。他们不明白,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和田园,到底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
⑨【B】乡村就像一只不断蜕变的蚕,在桑叶上缓慢发育,结茧后历经黑暗的煎熬,最终吐出丝,加工成丝绸,在城市斑斓的空间里熠熠生辉。让我们难过的是,你到底为它短暂的生命光彩荣耀高兴,还是为它生命的创伤叹息惆怅?更让你矛盾的是,这是劫难的开始,还是幸福的莅临?
⑩我的田园,我的惆怅的田园,你的天空像一颗透明的眼泪,依然悬在我的梦中;你的露珠像一串纯粹的银饰,依然挂在我的脖颈;你的老房子,像一部发香的《诗经》,依然活在我的眼睛。我愿你美丽如斯,诗意如斯,和谐如斯。(选自2012年1月《作文与考试》,有删改。)文中第③段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⑤段“我害怕听到父亲说起有关田园的事情,但又希望听到一些故乡的消息。”你如何理解“害怕”与“希望”。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意蕴。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等角度,从文中画横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我选句,赏析:。面对乡村的变化,作者惆怅万分,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现代文阅读。
今天,你“微博”了吗
①微博是什么?它的正式名称是微型博客,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每次发布的信息被限定在140个字符内,故得名“微”。
微博自2006年6月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随时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还可以使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引发进一步的讨论。这样,这个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成了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④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此外,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和交流模式,为人际交往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微博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使人际关系更有人情味,并给了每个人被关注的感觉和成为明星的机会。
⑥在中国,微博用户数在2010年底到2011年6月半年内,由6311万增长到1.95亿,增长了208%。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每日发布的信息量近2亿条,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更新最活跃的信息源和舆论场。看来,微博时代已经到来。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经变成了“朋友,你今天‘微博’了吗?”
⑦围观改变中国,微博改变生活。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纷繁复杂,真假难辨。我们在享受着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应擦亮自己的眼睛。微博时代,你Hold得住吗?
(选自2011年第11期《读者》,有删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微博的用途,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中划线的词语“据不完全统计”能否删去,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结合下面的材料,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2010年11月2日,新浪微博爆发了一次匪夷所思的“张国荣复活”事件。在短短两天内,关于此事的评论近30000条。原来是上海一家公关公司为了向客户展现自己的实力,由郭敬明+舞美师爆料的形式炒作了这个假消息。其公司负责人已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致歉函。
【材料二】2011年元旦,正在广东佛山打工的南阳青年山骏,只因发了一条82个字的微博,一下成了家乡新野大葱的“经纪人”,每天至少接到十几个买葱者的电话。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动“给力”下,整个新野县的大葱,竟然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姑,摇身变成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模特。
现代文阅读。
读书养气
⑴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⑵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⑶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⑷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气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⑸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
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选文第1段作者指出了读书的多种目的,且认为“均无不可”。在这几种读书目的中,你觉得哪一种最适合我们中学生,请简述理由。
(1)读书的目的最适合我们中学生的一种是
(2)其理由是 第5段“厚积薄发”中:
(1)“厚积”指的是
(2)“薄发”指的是下面是几则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项?理由是什么?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可以引用的两项是(填序号)
理由:
现代文阅读。
暑假——父亲丰子恺轶事
丰陈宝
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们住在故乡石门湾。
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在家乡的小学里念书。一到放暑假,家里就闹哄哄的。于是,父亲便着手为我们安排暑假生活,让我们过一个内容充实、且又有趣的暑假,既不乱吵乱闹,又不荒疏学业。
如果逢到天气阴凉,父亲就组织我们到近郊去做“跟踪追击”的游戏。四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二人。令二人先从某处出发,弯弯曲曲向前走去——越过桑田,跨过田埂,走过小桥,沿着小河一直走去,比如说,走到一棵大樟树处为止。先走的二人每到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都要写一张纸条指示前进方向。这小纸条或用石子压在小路上,或想办法挂在桑树丫杈上,或放在农舍的石阶边……二人出发后,七弯八绕,走得早已看不见踪影时,另二人才出发前去“跟踪”。这后出发的二人如果一路仔细、无误,便能追寻到先出发的二人,四人欢欢喜喜在目的地相会。然后反过来,后出发的人改为先出发,弯弯绕绕走另一条小径,让另二人根据他们留下的纸条去追寻。
参加这样的户外游戏很有趣。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二人在追踪时,边走边聊天,一不小心错过了三岔路口,直走到前面的十字路口不见有标记,才回过头来寻找。原来三岔路口的小纸条是用一块小石子压在路旁草丛中的,很容易疏忽。找到小纸条,我们这才走上“正路”,顺利到达目的地。可见这游戏不但有趣,还可训练孩子做事灵活、仔细。
但暑假里大多数日子是大热天,户外赤日炎炎,不宜多逗留。这时父亲常常躺在藤椅上读鲁迅的小说,让我们围在身旁听。有一次,父亲读《呐喊》中的《社戏》一文,孩子们看社戏回来偷罗汉豆,一边是阿发家的,一边是六一公公家的。阿发往来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
读到这里,父亲笑了,不觉插入几句自己的话:“真有意思:我们的,也叫偷!”我们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更多的时候父亲让我们练笔:他出题目,叫我们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写的是抒情文,有时写的是记叙文,有时写说明文……
有一次,父亲别出心裁,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怎样搓麻将》。只因母亲回娘家时,常常和亲友们搓麻将,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几个大孩子不教自会,常常在假期里以搓麻将自娱。(我们的技术不精,纯粹是当作玩耍,好比打扑克取乐一样。)父亲因此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他说,你要教会一个完全不会搓麻将的人,这个人甚至连“筒”、“索”、 “万”都没听说过,一张牌也不认识。大家一听这么一个作文题,都笑起来。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觉得真要写一篇能教会别人搓麻将的文章,确实也不容易,而且写起来又很有趣,便各自埋头去写了。我记得我的这篇作文写得很长,讲得有条有理,十分详细,获得了父亲的好评(他不批分数,只是在文末写几句评语)。
李叔同在《忆儿时》一歌中写道:“回忆儿时,家居戏嬉,光景宛如昨。”父亲安排我们度暑假的往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六十多年漫长的岁月,并没有将它冲淡,儿童时代的趣事,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中。
(选自《语文世界》,有删改)文章写了父亲丰子恺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词语:不觉和会心,指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你觉得丰子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文末引用李叔同在《忆儿时》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现代文阅读。
大脑可以永葆青春
冬 雪
如同所有的人体器官一样,大脑也会随着人的衰老而变老。但是,一些新的研究却证明大脑比身体所有的器官衰老得更慢,更能永葆青春。
大脑的生命期分为三部分:发育期、成熟期和老龄期。所有人的大脑在出生之前到30岁左右都属于大脑的发育期。第二个季节是大脑的成熟期,大致可以确认为是30岁以后到老年期。到了老年,则是大脑的老龄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大脑组织会缩小,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也会变得稀疏,脑槽也会变得明显,流入大脑的血液有所减少,大脑的供氧量也会降低。它们构成了大脑衰退的生理基础,但是大脑的功能有时是可以与结构相分离的。
生活中,有些人直到晚年才达到思维的顶峰并取得许多创造性的成就。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曾说过:“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年轻人的游戏。”但是,他的经历却推翻了自己的论断。他在54岁时出版了《控制论》,70岁第二部重要著作《上帝与有生命的假人》问世。如今,指导复杂系统基本原理的科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维纳的观念,这些观念是在维纳的晚年才形成的。很多人在老年时尽管会有认知能力的下降,但是仍然可以多种方式来保持认知能力。
这源自于大脑产生和拥有的智慧,以及能力和技能可以抵御衰老或大脑神经疾病带来的认知功能的衰退,其中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于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模式识别是指有机体将新的对象或问题识别为已熟知的对象或问题的能力。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都体现了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即人的行动首先是由大脑的模式识别来认知事物和物体,然后用以前的经验来完成特定的动作和任务。
例如,清晨起来,你会看到熟悉的牙刷、牙膏等。但是如果没有视觉联合皮质,你就不会识别它们是什么东西。视觉联合皮质受损的人会产生视觉物体失认症。接着你会去拿牙刷刷牙。这也有赖于复杂的神经系统的运作,因为仅仅知道是什么物体是不够的,还要知道怎么用它。
所有这些智慧都需要大脑的模式识别来开启并取出来使用。所以,当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大脑也随之而衰老,但是,经年累月的生活和工作使许多智慧积累贮存在大脑中,并且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来调取和使用,就可能完成正常的工作,甚至创造出优异的成果来。为什么“很多人在老年时尽管会有认知能力的下降,但是仍然可以多种方式来保持认知能力”?
文章最后一段划线词“可能”能不能换成“一定能”?为什么?
文章第三段说“生活中,有些人直到晚年才达到思维的顶峰并取得许多创造性的成就”,因此可以称这些人为大器晚成者。除了诺伯特·维纳,你还能举出两个大器晚成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