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全会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扩大文化消费。
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全会决议的依据。(10分)
1928年,弗莱明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当时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抗生素问世后,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如今,抗生素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品。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2009年全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而输液量最大的就是抗生素。我国人均消费抗生素是美国的10倍!令人触目惊心的还有如下数据:中国每年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占40%。大量输液导致的另一大恶果,那就是新抗生素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出现的速度。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超级细菌”,已经给人类敲响警钟,“将来人类无抗生素可用”也许不是危言耸听。专家呼吁:不要把抗生素看成灵丹妙药,要慎用抗生素。
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请你从唯物论角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2012年国际粮食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国内市场受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价格持续上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这一好消息为稳定粮食价格起到积极作用。纵观新一年粮价,稳步上涨将是大势所趋。
材料二、“次贷危机后,下一场危机将是农产品危机。”这是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标题。它也真切地反映了全球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的忧虑。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耕地面积有缩小趋势。同时,受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及其农副产品价格也不断攀升。
(1)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的粮食价格为什么会不断攀升?
(2)政府应如何应对粮价的上涨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当前,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78%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去西部就业;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材料二:目前,在大学生群体“就业难”的同时,珠三角很多从事出口加工的企业,却不同程度的存在“用工荒”。“用工荒”的原因主要由:一是企业待遇偏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三是农民工创业环境逐步优化,部分农民工回乡创业;四是部分农民工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应如何解决材料中的“两难”问题。
材料一:2012年3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布《陕西蓝皮书》,书中《陕西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调查报告》显示,陕西省七成家庭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占年收入的5%以下,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调查报告分析,陕西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正处于休闲减压的初级阶段,文化消费偏低,大多数居民文化消费都是选简便易行、花费较少的项目,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反映出居民文化娱乐以消费性为主,知识性消费较少,发展新消费不足。
材料二:专家建议,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其次,加强对演出市场和文化商品市场的管理,引导经营主体合理定价,调动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布局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并细分群体,实现各类文化事业共同繁荣。
结合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分析造成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有哪些?
(2)文化消费属于何种消费类型?
(3)针对陕西省文化生活消费现状,怎样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