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给诗下定义是很难的,如果一定下一个的话,就是诗是心灵的产物。诗难写就难在这儿了。为什么说诗是属于年轻人的?因为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赤子之心”,王国维在谈到古代诗人李煜时,特别强调这个“赤子之心”。也许,对一个诗人的基本判断就是他是否还保留着“赤子之心”。
诗歌具有的恰恰是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比如,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诗歌诗歌,所谓歌就是音乐。最初的诗歌是唱给人听的,所以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音乐性还体现在押韵上,但一篇故事怎么能一直押韵呢?随着书面阅读的发达,音乐性逐渐弱化了,诗与歌分离了。还有其它叙事艺术的出现,诗歌的叙事功能也退化了,因为叙事从来不是诗歌的长处。
但是不管它怎么变,诗歌最古老的元素还在,诗这种分行的形式就是节奏,就是音乐和旋律,所以不能小看诗歌的分行。
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弱化了叙事,也就相对和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因为它不注重描述了;诗的音乐性弱了,它的理性色彩变得浓了,变得复杂化了,之前因为有押韵等等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复杂;继而增强的是,诗歌转向了诗人内部,它更像是心灵的产物,更注重于抒情,甚至是幻觉、是梦;同时也改变了创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眼光。
一个小说家看待事物、观察世界,即使没有看到世界的隐喻层面,仍然可以不失为一个好的叙事作家。但是诗人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而对它的隐喻层面无所察觉的话,那他就不可能写出好诗来。这也造成诗人和小说家表达上的不同。诗歌最终依赖的是语言,如果语言出了问题,一切都将无以表达。诗歌的语言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应该是华丽的、优美的,其实不是。诗歌并没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文字和语言,它和非诗语言的不同在于它的组合,所谓组合就是音韵和节奏感,这是诗歌最古老的元素,它使日常化的语言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对中国诗歌而言指的是“五四”以后的白话诗,对西方而言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欧洲的诗歌流派,传统诗歌我们一般指的是古典诗词。作为体现时代精神的诗歌,它们在时间上的差距那么大,当然诗歌的精神迥然而异了。至于形式上的不同,不用我说,谁都看得到的。那是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真正导演说到底还是时间。有人爱拿古典诗词和现在的诗比较,说现代诗就是不如古典诗词好。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两者很难比较,尤其孰优孰劣更不好说了。就像李白不会玩电脑,你就说李白不如现代人聪明,不是一回事嘛。内行人的做法应该是,不去做那种无益的比较,而是认真学习古典诗词的精髓,摸索到它与现代诗歌传承的路径,这才是对传统真正尊重的态度。
我是写现代诗的,一开始就喜欢上这种形式,写了几十年,越来越体会到写好太不容易了。用什么形式写、写什么,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写作者可以没有权利、金钱 ,但必须给他自由。
(选自《山西日报》)下列关于“诗是最先锋的也是最古老的”一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自从产生以来,虽然它的音乐性逐渐弱化了,诗与歌也分离了,但诗歌的最古老的元素却依然还在。 |
B.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他们涉世未深,还保留着“赤子之心”,从这一点来说,诗是最先锋的,是属于年轻人的。 |
C.诗歌创造的语言富有音韵和节奏感,它使日常化的语言得到了提升,这是诗歌最古老的元素。 |
D.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创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眼光,同时它也转向了诗人内部,更像是心灵的产物。 |
下列关于诗的叙事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其他叙事艺术的出现,诗歌的叙事功能也退化了,它更注重于抒情,甚至是幻觉、是梦。 |
B.叙事从来不是诗歌的长处,因此诗歌在其演变过程中,也就自然地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差距,最终脱离了现实生活。 |
C.诗歌在其产生初期注重描述,是有叙事功能的,但因为诗歌有押韵等等限制,又不可能写得太复杂。 |
D.诗人和小说家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诗人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而不察觉隐喻层面的话,那他就写不出好诗来。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现代诗情有独钟,写了几十年,已有自己独到的体会,认为写现代诗比写传统诗要容易一些。 |
B.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是诗歌的一大特征,而这一特征是其他文学形式所没有的。 |
C.传统诗歌我们一般指的是古典诗词,这种诗歌与现代诗歌相比,孰优孰劣是无法比较的。 |
D.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不同,是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导演是时间。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隐身衣①
杨绛
我们夫妇有时说废话玩儿。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的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隐身衣也不要了。
其实,如果不想干人世间所不容许的事,无需仙家法宝,凡间也有隐身衣;只是世人非但不以为宝,还惟恐穿在身上,像湿布衫一样脱不下。因为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我记得我国笔记小说里讲一个人梦魂回家,见到了思念的家人,家里人却看不见他。他开口说话,也没人听见。家里人团坐吃饭,他欣然也想入座,却没有他的位子。身居卑微的人也仿佛这个人身的幽灵,会有同样的感受。人家眼里没有你,当然视而不见;心上不理会你,就会瞠目无睹。你的“自我”觉得受了轻视或怠慢或侮辱,人家却未知道有你;你虽然生活在人世间,却好像还未具人形,还未曾出生。这样活一辈子,不是虽生犹如未生吗?谁假如说,披了这种隐身衣如何受用,如何逍遥自在,听的人只会觉得这是发扬阿Q精神,或阐述“酸葡萄论”吧?
《儒林外史》二十六回里的王太太,津津乐道她在孙乡仲家的席上,坐在首位,一边一个丫头为她掠开满脸黄豆大的珍珠拖挂,让她露出嘴来吃蜜饯茶。而《堂吉诃德》十一章里的桑丘,却不爱坐酒席,宁愿在自己的角落里,不装斯文,不讲礼数,吃些面包葱头。
我国古人说:“彼人也,予亦人也。”这不过是勉人努力向上,勿自暴自弃。西班牙谚云:“干什么事,成什么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乡童谣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我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我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苏东坡说:“山间之明月,水上之清风”是“造物之无尽藏”,可以随意享用。但造物所藏之外,还有世人所创的东西呢。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做书读,可当戏看。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不过这一派胡言纯是废话罢了。急要挣脱隐身衣的人,听了未必入耳;那些不知世间也有隐身衣的人,知道了也是不会开眼的。平心而论,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还不止小小的不便。
仙家隐身衣下面的血肉之躯,终究是凡胎俗骨,耐不得严寒酷热,也经不起任何损伤。穿了凡间的隐身衣也有同样不便。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起磕碰的。人生几何!凭一己的经历,沾沾自以为独具冷眼,阅尽人间,安知不招人暗笑。因为凡间的隐身衣不比仙家的法宝,到处都有,披着这种隐身衣的人多得很呢,他们都是瞎了眼吗!
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②好。
[注]①本文是作者散文集《将饮茶》的后记,有删节。
②“国王的新衣”指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骗子为皇帝“制作”的“新装”。
1.文章开头写作者夫妇“说废话玩儿”,意在表明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些文字对后面的行文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隐身衣不管是仙家的或凡间的,穿上都不便”?
3.文中引用《儒林外史》和《堂吉诃德》的细节,讲述家乡的童谣,各自蕴涵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4.作者认为“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衣好”,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解说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中的紫荆关
水荻
想紫荆关,想了很久很久。
那个落英缤纷的日子,车轮伴着不期而至的春雨送我到紫荆关。长城众多关隘,我选择了紫荆关,选择了宁静和恢宏,古老与淳厚,选择了辽远天际下一缕挥不去的静静情思。
雨雾里,下车前行,满眼黄土地黑石头的冀北,一如睡狮。
攀着紫荆岭黑石头的山路向上走。山风怡人,树木葱郁。丝一样的雨帘里,一座古老的小村庄依山而卧,尽展朦胧恬静之美。我问路边一个脸色黝黑眼睛很亮的男孩:“知道紫荆关吗?”他用手一指:“那就是。”
我急步奔跑。刹时间,我看到一副苍老却精神矍铄的面庞,不朽的身躯。我兴奋。
人迹罕至,留给紫荆关一份固有的宁静。辽如天界,令紫荆关气势宏大。长天里,高峻巍峨的城墙兀自挺立,硕大的墙砖叠印着历史的絮语。一望无际的绵延山岭,填满寂静空旷的情怀。高远里,只有我与古老城墙的对话在山谷中回荡。“你姓什么?”“中国。”“你叫什么?”“中国人。”“你为何而来?”“寻根。寻一种精神。”
梦一样的紫荆关,在母亲宽阔的脊梁上,历经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仍一身傲骨,几世威名。
雨中的紫荆关多了一份空蒙灵秀之美。我久久地立于城墙下,深情地抚着一段段伤痕累累的城墙。我分明触到了历史的沧桑,摸到了荡气回肠的画面:“风萧萧兮易水寒”,我似乎看到壮士荆轲大步出关;似乎听到无数抗日志士冲出关去的呐喊,我动情了。我摸到了身心从未有过的感觉。强大。自尊。高贵。
强大,给中国人以公平。
自尊,给中国人以志气。
高贵,给中国人以正义。
我们需要落叶和鲜花,和平与安宁,我们更需要不屈的民族意志,不死的民族精神。我看到天际之下,一股博大淳厚的民族之魂在这里弥散。
我忽然想起一首歌,很美的词:“走过了四季如风,走过了岁月匆匆,寻到梦的家园,不再沉寂的中国……”
紫荆关停下脚步,停下时间。细雨里,古老的紫荆关,复苏了我的生命。我的心醉了,随着那雨丝轻快地飘荡,飞翔。
站在雄伟秀丽的紫荆关,遥望远方逶迤的山脉。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你我恋守的家园。我的根在这里,生死相依的精神在这里。
随轻飘飘的雨下山,我陡然间开始讨厌我自认清高的一点点文人雅士的淡淡伤感.开始崇尚一种磅礴之美。旷达的紫荆关令人心也旷达。
紫荆关,雨中的紫荆关,我清晰地听到你独对长天震惊世界的雄壮吼声。
1.问:文章开头说“想紫荆关,想了很久很久”,联系全文内容看,作者为什么这样“想紫荆关”?
答:这样“想紫荆关”的原因是: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问:第六自然段中说“硕大的墙砖叠印着历史的絮语”,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第十三自然段中作者引了一首歌词,引用这首歌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写雨中的紫荆关,不仅使它多了一份空蒙灵秀之美,而且春雨滋润、雨丝轻飘,为抒情营造了很好的意境。 |
B.作者选择寻访紫荆关,是因为这里人迹罕至,有一份固有的宁静,可以抒发思情。 |
C.写荆轲出关、抗日志士冲出关去的呐喊,如见其人,似闻其声,含蕴着对民族之魂的礼赞。 |
D.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山河和赞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
E.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紫荆关写得有人格、有生气,很好地表达了向往、敬爱之意。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
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②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的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⑦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⑧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他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他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选自《美文十年精华》有删节)文章第1段,作者说“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结合原文,树的“伟大”、“高贵”、“智慧”的内涵分别是么?
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四段,作者说树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请指出树都“清楚”些什么?
文章以梧桐树王、无花果王为例,意在赞美它们怎样的品德?
梧桐树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花果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怎样理解文中“大树”的形象?(2)大树的成长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至少答出3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草原人)老阿爸的马头琴,竟然走进了黄昏。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簸,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基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
远处的雅伦河如拴在落日下的绸绫,弯弯曲曲地飘动;河畔蒙古包天窗上炊烟高高升腾,
扶摇向上,直插云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自然毫不夸张的景色,默默地抚慰心灵,感动生命,使人渐渐走出迷蒙的伤感。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坑!
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进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优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大草原的黄昏不顾一切地弥漫着,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可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却越拉越有情绪。他对我说:“黄昏果真包围了我,我就觉得黄昏很美,便用马头琴跟黄昏对话。”不由分说的一种降临,意味着必然失去什么,这是不可置疑的生命方式。而乐于人生的人,不会感到任何苦恼。此刻,我仿佛看见蒙田站在巴黎的梧桐树下,正与他朋友谈论这方面的道理,心里产生了不可控制的涌动。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这时,我想写诗了。巴音图老阿爸还在拉琴,他要拉出月亮和星星吗?我忽然明白了: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在作者笔下,(1)大草原具有哪些特点?(2)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6分)
(1)大草原的特点:(3分)
(2)琴声的特点:(3分)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2分)
(2)夜的尽头仍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2分)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技巧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的“马头琴”和“黄昏”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意义?(6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
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无比清冷,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
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面前。这苍凉蕴含着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无
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
目光的最尽头相逢。
对于常人来说.这种苍凉常常会令人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
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没有一丝生命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
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当我想到这一点,突然崇敬
起那些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_去的人来了。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庙。他们表衫蓝缕,饥肠
辘辘.但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
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
往死在路上。
每当我看见他们在朝圣的路上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感动,就会
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自己过去生活的俗处,感到自己只是从
人的生存本能出发考虑问题,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
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
看见围墙上镶嵌着牛粪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
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世俗放遥了,会感觉到一
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与
自然对话。
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并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
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了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极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有那方血脉绵延的泥土,还有那片能与你
心灵相通的天空。在西藏这片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的神秘土地上,自然已经
不只是个客观存在了,它具有神性和灵魂。在这里,与自然对话,就是与灵魂对话。
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世俗的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商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
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而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
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仍旧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没过几
天,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如此深刻,却无法带出西藏。它似乎超重,超大,如同故乡让游子无
法携带一样。看来我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再搁下它。
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
中伤。待到这气息渐渐弱小时,我套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文章有改动)文章第3段末尾说“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想法?(4分)文章第6段中说“我常会觉得自己被世俗放逐了”,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中“放逐”一词的丰富含义?(6分)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说的“西藏这片土地已经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理解。(6分)
文章末尾作者说“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