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15分)
品 秋 葛玉琴
最爱秋天。也许是因为秋天的明朗,阳光很通透,原野一片暖色调的斑斓,让我感觉很舒服。
这个秋天是我从未曾有过的闲适。生病后的休养,让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细细品味秋天。
天气晴好的傍晚,我穿戴暖暖地出去散步。在大街小巷缓缓地走,看匆匆的人流,看人们脸上的笑容,都带着夕阳的金黄灿烂。这个时候,我喜欢。①
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常常去附近的公园走走。天空澄明,秋阳温暖。走在公园树林中,阳光在金黄的银杏叶,红色的枫叶上闪烁,小路上铺满了彩叶。轻轻地漫步小路,尤如走进了秋天的盛典。这个时候,我喜欢。②
这样的时候,让我感觉很踏实很温暖。我知道,这样金碧辉煌的秋天盛典只是秋的谢幕方式,短暂的美丽,一转眼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萧瑟的冬。但我不去想这些。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到来,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享受当下的秋天。
此时此刻,我走在秋天的盛典,这样美丽的时节,我没有错过。生命从这里收获,又将从这里启程……我倚着一棵披着华丽叶子的枫树,仿佛成为了秋的孩子。是的,我是秋的孩子,从秋天吸取生命的精华,然后走向一个又一个春天。
我的肢体接受秋风的爱抚,像一片经过酷暑薰烤、秋霜摧打的叶子,正绽放着最后的美丽,散发着独有的芳香。或许一会儿在风的催促下,会自然坠落。但在落入大地之前,亦将如蝶一般在这个世界进行最后的旅行,以最绚烂的姿势,归于泥土。
脚下那些刚失去生命的彩叶,在阳光的蒸腾下,散发着清香。细看上去,每一片叶子都不尽相同,但都是温润而美丽,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呼吸。他们是否还有感知世界的能力?但如果有风,叶子们还可以随风翩跹起舞。或许,他们还在唱歌,阳光下那些金黄旋律,此刻正伴随着我的左右。不会起舞的,只是非叶子的我。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但愿我的坠落,也能如叶子这般从容这般快乐。
天空很深远,水很清澈。深秋的玉渊潭并没有瘦去,柳却还在忙着,弯着粗壮笨拙的腰,一下子把许多枝条都垂到水中。他想钓什么?不就是一潭秋吗?
慢慢地走着,就到了野鸭岛。春天那群跟在鸭妈妈后面的毛绒绒的小鸭,已经长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了。经历一个春秋,他们就长大了。又想起露易丝L·海书中所说:“生活永不停滞,每一个时刻都是新生的、新鲜的。”树木春天萌生新叶,固然给予世界一片生机;秋天的坠落,却并不让我感觉萧瑟,他们的金黄璀璨温暖着所有的生命,更换来了大树新一轮生命历程。
树木如此,小野鸭如此,我们人类更是如此。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今天的言行,创造着自己的明天。
丢弃了过去,才能够开始新的生活,才能够做到真正地爱自己。是啊,已经过去的人和事,丢弃何仿?已是深秋,雪已经在到来的路上。我们不是鸟儿,没有一双寻找温暖世界的翅膀,但是我们都需要一颗安详的心来完成季节的迁徙。
让我们给自己一个机会,不用远行就能够走进秋天的深处;给秋天一个适宜的高度,让自己不用仰望就能握在手中;给自己一个拥抱,让久违的微笑,伴随属于自己的每一个日子。
然后,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者寒冷的早晨,告诉自己:“你真棒!”“我爱你!”那么,所有的日子都将会美丽着自己的人生。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品秋”,请你仔细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从文中品到了什么?(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4分)
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最后一句,两次出现“这个时候,我喜欢”,请你说出这两句中的“这个时候”分别指的是什么时候?
面对一转眼就会消失的秋天,取而代之的将是漫长而萧瑟的冬天,作者为什么不去想这些?
仔细品读文中第七段中划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什么生命的真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 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 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 .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 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 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 有几件古瓷, 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 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 本店小本生意, 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 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 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 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买马,而是买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 交啊。 " 杨成岳沉吟了一下: " 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 " 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 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 " 杨成岳想了想,笑道 :" 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帯着箱子去了艺园寿。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 笑:" 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旭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 " 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 "王超杰笑道: " 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 " 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 " 超杰先生,清点一下。 "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 " 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 "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掉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 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 ……"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 " 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 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 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 "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
B. |
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
C. |
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
D. |
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
8.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阅读下⾯的⽂ 字,完成4-6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不仅成功解决了近 14 亿⼈口的吃饭问题,⽽且居⺠⽣活质量和营养⽔平显著提升,粮⻝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的党中央把粮⻝安全作为治国理政
的头等⼤事,提出了"确保⾕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材料二:
山东省临朐县是一个有着 90 多万人口和近90 万亩耕地的山区农业大县。临 朐县山区丘陵面积较大,而且地形错综复杂,起伏多变,成百上千亩集中连片且开阔平坦的农田很少见,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自然村落到田间地头的道路 基本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用乡亲们的话说:"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耕地就像百衲衣,一顶苇笠也能盖一块地。"近年来,临朐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时,立足山区实际,把解决地块零散. 水电路不配套等问题作为重点,坚持集中连 片规划建设,着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粮食稳产增产 夯实了基础。 "十三五" 以来,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3.73 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
( 摘编自张正瑜等《山东临朐 立足山区实际 科学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材料三:
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仝村 6 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进行了清淤 处理,建成了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找到产业发展的好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斗笠田"随处可见。为改变现状,村干部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 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 和覆盖率…… 去年 11 月,江下村 2168 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 15% ,亩均粮食产量提高 100 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步脱贫的有力引擎。
(摘编自李慧《粮食安全: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光明日报》 2020 年 12 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2010年开始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 5000公斤,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
B. |
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子显著提升。 |
C. |
2003~2015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
D. |
从 2015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 65000 万吨以上水平,这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
B. |
在提升粮食产能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的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着力解决地块零散的问题,后者着重改变村容村貌。 |
C. |
"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朐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 |
D. |
村干部主动作为,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利用新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推动江下村农民持续增收、稳步脱贫的有效举措。 |
6.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胸县山区与安义县江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 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 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 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 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 "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 , 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 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 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 但终究是 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 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 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
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 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昊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忻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 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香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本的⽂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档中所有单字
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 ⼀部⼩说中所有⼈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时⽂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本层⾯也是成⽴的,
一 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 统人文学者所关⼼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 人阅读理解的能⼒ 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本或者⽂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 化描述,进⽽提供给人去进⾏深⼊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 ⼿段和⽅法,更 重要的是,它赋于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
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历史时段 ⽂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在数字⼈⽂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法已被引⼊⼈⽂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 |
B. |
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学研究,⾸先应进⾏⼤规模的⽂学⽂本集合的数据化。 |
C. |
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本集合还是单篇⽂本。 |
D. |
数字⼈⽂不仅为⽂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段和⽅法,⽽且为⼈⽂研究提供了新视⻆。 |
A. |
⽂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待定类型的⽂本。 |
B. |
⽂章转述数字⼈⽂学者⽶歇尔本⼈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地看待远读。 |
C. |
⽂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本层⾯的问题,对前⽂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
D. |
⽂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的细读的作⽤,有助于避免⼈们对远读的误解。 |
3.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 |
⼈⽂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向计算机的转变。 |
B. |
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本内容的理解,⽽是要发掘⽂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
C. |
数字⼈⽂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本都进⾏数据化并做研究。 |
D. |
和⼈的细读相⽐,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数据时代⽂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
麦 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 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 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 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 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 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 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 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 豹 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 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 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 :"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
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 :"哭哇哭哇, 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 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 :"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 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
老头端着簸箕 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 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 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 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 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 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 "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 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 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 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 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 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 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 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 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10. 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们读到的散文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写 作者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我想特别强调这个词:时态。
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 排列到10 。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 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 到10 按部就班地重述,无论1 和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亮"地讲道理。当小说 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 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 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 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这样的散文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 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 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 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数学一样有着公式和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难以 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依然能有多种、多重、多变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 做家具,很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签的,最后干脆没柴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更"环保"地使用材料。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
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且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态之变, 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的光亮。
(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进行时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 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
B. |
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
C. |
以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写作者的叙述不再四平八稳,作品也不再平铺直叙;读者的角色也有改变,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
D. |
表现"此时此刻",叙写"现在",强调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这些是散文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 |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将故事的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文字之中,使情节曲折有致。 |
B. |
散文时态改变之前,写作者通常会按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从 1 到 10 按部就班地重述,作品反映的是扁平的二维世界,整个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
C. |
文学不同于数学,没有公式和标准答案,有的是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不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
D. |
散文时态的变化,可以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可以为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部分缓解散文资源性匮乏状况。 |
9.上文所说的"叙达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