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在西西伯利亚平原及哈萨克丘陵北部地区组织大规模的垦荒。在垦荒初期,人们没有考虑垦荒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点。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果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读图回答问题。

该农垦区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不包括     (        ) 

A.土地广阔,便于机械化耕作 B.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C.气候温暖湿润,光热充足 D.低温时间长,病虫害少

该垦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

A.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C.风沙危害,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当地人们在解决上述问题时采取了收获后在田间残留茬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      (       )
①减少风的侵蚀   ②防止冻土扩大
③增加土壤水分   ④降低地面辐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该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著名山脉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最东、最西、最北、最南)。读图回答问题。

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3° B.5°
C.8° D.10°

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大致经过山脉()

A.① B.② C.③ D.④

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如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地球自转线速度小于乙地
B.一年中甲地比乙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大
C.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
D.从夏至到秋分乙地比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问题。
表1

时间
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9:00
23:00
8:58
23:02

7:19
18:41
7:20
18:40

5:40
18:48
5:39
18:49

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厚度均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