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及《师说》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③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无从书以观 (2)礼愈 (3)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4)吾从而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无论魏晋()
清涟而不妖()④可爱者甚()
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两项()

A.男女衣着,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B.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
C.欲其林林水源
D.未无问津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书以观(2)同舍生皆绮绣
(3)媵人持沃灌(4)白玉之环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谓惠帝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下列句中的“以”与“吴沉、揭枢荐,召见”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土砾凸者为丘 B.先帝简拔遗陛下
C.扶苏数谏故 D.威天下不兵革之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
C.燕兵进犯,方孝孺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至,燕王不奉诏比: ②当社稷死:
③成祖之颔: ④予欲周公辅成王耳法:
翻译下列句子。
①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
②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届浙江义乌中考)
云梦田
【明】刘基
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二处)
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楚王安陵君()(2)请以云梦之田之耕以食()
(3)安陵君言于王而之()(4)景睢失而退()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
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

A.《唐雎不辱使命》 B.《曹刿论战》 C.《大道之行也》 D.《醉翁亭记》

(届浙江宁波中考)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 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
(2)戒其子曰()
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