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③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妈妈的树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 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
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
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11)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12)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第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塾?
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读书之“见”赵 畅
①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须有“见”,亦即每个人读书时,应致力于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②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它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即使在微博、微信、网页、文摘等信息随时随处可见的今天,我们 也不能放弃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将前人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识见”。但是读书时也应注意,浅显庸俗的所谓的“新潮”书、“畅销”书永远替代不了经典书。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读书范围过于狭小,也不能开阔视野、增长“识见”。
③读书得有“主见”。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记得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读书,我们先得把作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核心、本质与灵魂,触摸到作者的心灵轮廓。在此基础上,我们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求而不随意迁就,才能有自己的见地。这般读书,也才有意义。
④读书亦须有“灼见”。也就是说对于所读之书要有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说要有一种独到的见解。比如,对于古书上读到的“开卷有益”,有人提出质疑;如果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地“开卷”,就未必有益。像这样在读书时能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这不仅利于消化读书的内容,指导自己的实践,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
⑤读书还得有“预见”。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其中定然包孕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是非好恶。读者不仅要把握作者的倾向,更要透过作者的表达发现由此带来的有益的思想激荡、观念交锋,并预见其作用轨迹。想起乡贤王充,其《论衡》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抨击时代弊端,作为异端邪说其时根本不可能出版。可就在《论衡》成书的150余年后,东汉大知识分子蔡邕读到了《论衡》,从中发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并预见到其改造和推动社会的力量。成了《论衡》的传播者,二人都青史留名。可见,读书既成就作者、亦同时成就读者乃至成就社会。此为预见之功。
⑥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富于创造性、增“见”长“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读书的要诀,我们才能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桃源梦境,并在每一转折之间碰逢豁然开朗的意韵,找寻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选文第②段,简要说说怎样读书才能增长“识见”?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重拾希望②十分感激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先刷干净手里的瓶子
姜炳炎
①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以往我们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光鲜面,而其中的历练、积累、艰辛却鲜为人知。
②1975年,19岁高中毕业的金志国被分配到青岛啤酒厂刷酒瓶。在当时,高中文化已不算低,他对此深感委屈,刷的酒瓶常被返工。一次又被质检员指责后,他将酒瓶摔地上说:“我不伺候它了!”眼看冲突就要爆发。这时一位老师傅急忙把他拉过来,拿着瓶子问:“小金,你爹喝啤酒吗?”金志国回答肯定。“那好,你现在就要把瓶子刷好,因为它装的酒可能被你爹喝,你不希望老人家喝那些用不干净的酒瓶装的酒吧?连这样简单工作都做不好,谁相信你能做好别的事?”老师傅边说边认真地刷着酒瓶,给他做榜样。
③“目标再远,也要先从刷瓶子开始。”老师傅的话,一直激励着金志国。从此,金志国的态度明显转变,不仅再没返工,还琢磨着怎样刷瓶子既干净又效率高,他不断地成长,直至后来担任青岛啤酒厂的总裁、董事长。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千年古训,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小酒瓶蕴含奋发的智慧。奋发来自远大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当选青啤董事长的那天,金志国向员工讲起了当年的经历:“我自己的目标,就是从刷瓶子开始的。我做洗瓶工的那段日子,非常快乐,高效地创造了让一排排啤酒瓶摆放整齐、各就各位的“神话”。继而他幽默地说:“我这董事长没有什么特长,就是刷瓶,是认认真真地刷瓶。从今天起,我要把青岛啤酒这个瓶刷得比别人家的酒瓶都干净、都漂亮。当然,这需要大家把自己手里的瓶子也都刷得干净和漂亮。
⑤小酒瓶包含坚强的智慧。大自然中,一粒种子未落沃土而入缝隙,它不屈地穿过岩石绽放绿色,足以辉映整个春天。同样,人处逆境时,坚强尤为可贵。霍金轮椅上的美丽人生,海伦黑暗里寻求光明,司马迁隐忍后重于泰山的鸿篇巨制,苦难中的史铁生不懈地追问……坚强,成就生命的高度。
⑥小酒瓶充实激情的智慧。刷酒瓶其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周而复始,往返循环,让不少人产生厌倦心理。而金志国却是用激情刷瓶子。我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西方也有这样的谚语:“你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刻蚀的不过是你的肌肤,但如果失去了激情,你的灵魂就不再年轻。”凭着这种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金志国提升的不仅是工作质量,还有人生的境界和做人的价值。
⑦细想来,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一个要刷的酒瓶,我们只要全心全意地把它刷得干净漂亮,这样装的酒才会香醇可口。 文章为什么要以“先刷干净手里的瓶子”为题?
文章的“小酒瓶”有哪些寓意?请具体指出。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金志国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洗干净了手里的酒瓶。你认为他的成功只是因为“洗干净了手里的酒瓶”吗?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