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冬雨
⑴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⑵北国的冬天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不禁使我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⑶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淅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⑷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⑸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树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鼓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⑹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
⑺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变化无穷。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愤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着,温暖的春提前着,炎热的夏和灿烂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⑻一位诗人说过,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⑼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叶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⑴⑵⑶段依次从听觉、触觉、视觉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B.第⑷⑸⑹段分别写雨中的雾、树木和人,充满了诗情画意。
C.第⑺段“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中的“老皇历”是指北国的冬天本是下雪的季节。
D.“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的特殊含义是陈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生活实际了。

第⑵段“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中的“竟然”二字是针对文中哪句话而言的?
第⑷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描写雨中的雾?请各举一例说明。
本文和《济南的冬天》都是描绘我国北方冬天景色的,一是写冬天的雨,一是写冬天的雪。但二者所表达的感情又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之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记叙文阅读
我曾是“线下生”
文/周羽
小草从不因自己的弱小而停止长大。
——题记
那年中考我失利了。最后,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我塞进了这所学校的普通班,成了一位匿名“线下生”。我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秘密,将它化作学习的动力!就在我几乎淡忘了这个秘密时,一天自习课,班主任急冲冲地走进教室说:“线下生要再交500元的线下费,请我们班的同学明天把钱带来交给我。”
“老师,您搞错了吧,我们不是线下班。”老肖的得意门生大勇说道。
“我知道。”老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可是我们班有个插班线下生。那个同学,明天记得来交钱啊。”我呆呆地坐着,努力让自己心情平静,那是一个多么漫长又难熬的下午啊。
第二天晚自习的铃声刚响,管学籍的方老师站在了门口:“代清同学,线下生要补交500元的线下费,你带了吗?”我机械地点点头,木然地把钱递给她。我清晰地听到心中一直被我小心呵护的东西在瞬间支离破碎。
晚自习总算结束了,我迅速拎起书包,没跟云和昕打招呼,一人独自去车棚取车——她俩都是班里的尖子生,现在我该识趣地与她们保持距离了。“嘿,真不够意思,也不等等我们。走,吃烤臭干子,今天该我请客了。”不知云和昕啥时跟上来的,昕搂着我的肩膀如同往日一样亲热地说道。我想还她们一个灿烂的笑容,但嘴角终究只是微微抽动了一下。
几天后的一个课间,同桌芳子与几个同学说:“唉,今年录取线比我们去年低10分呢,看来今年生源还不如我们呢。呃,代清,你中考到底考了多少分呀?”她突然将矛头转向我。我不想理她,我真的不喜欢她。得知我是线下生的第二天,她就对我说:“我还一直把你当竞争对手呢——你上次期中考试成绩是不是真实的?”“清清,出去走走,老坐在位子上干嘛?”云和昕走过来。“有句话叫‘好汉不提当年勇’,你不知道?”昕冲芳子丢下这句话,拉着我的手高傲地走出教室。
我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外语老师说:“这次月考代清考了135分,第5名。”物理老师说:“昨天试卷上的最后一道大题,全班就7个人做出来了,而代清的思路和表述是最清晰的。”语文老师说:“来,欣赏一篇作文,代清写的,文笔幽默蕴藏哲理。”云和昕娇嗔地对我说:“清清,你太厉害了,我们都嫉妒啦。”“什么呀?你们犯得着眼我这线下生吃醋吗?你们可是正宗嫡系部队呀。”我脱口而出。
线下生?我居然自己说出了这句话?三人一愣,旋即抱在一起笑了。是的,我不介意了,原来我已经释然了。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第4期
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第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划线句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通过阅读本文,你从中领悟了什么道理?

议论文阅读
学会输的风度
  罗马尼亚运动员、奥运会女子体操冠军获得者科马内奇,在紧张的训练和激烈的竞赛中,在遭到挫折失败的时候,教练告诉她:“必须学会输的风度,你必须研究你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科马内奇严格地按照这一教诲做了。她最不喜欢听的是“很好!”“好极了!”她最欢迎的是人家能够指出她的错误和不足。她从难从严刻苦训练,扎扎实实纠正一切不足之处,终于为她亲爱的祖国,也为她自己,赢得了无上光荣!
  成功来自勤奋,在这里是没有任何侥幸和取巧的捷径可走的。但是若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记住教练对她的指导:“研究你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无数事实证明,错误,从来不只是意味着失败。它还是通向成功的必由阶梯。如果你能正确对待它、抓住它、研究它、克服它,未知就可变为有知,失败就会转化为胜利。没有605次的失败,就没有著名的药剂“六○六”。不接受“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教训,中国革命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航道胜利前进。契诃夫不是说过:要雕出一张大理石脸,把不是脸的地方去掉就是了。不同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共同的真理,要达到目的,就必须首先在实践中弄清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地方不是“脸”。如果尽可能把错误,把“不是脸的地方”去掉,剩下的不就是准确、优美、一张漂亮的大理石脸吗?
  显而易见,人总是一分为二的,明于知己,了解自己的缺点错误,好处是很多的。然而,“闻过则喜”的人,却似乎并不像应该有的那么多。三百多年前莎士比亚曾借剧中人的嘴说:“人们的耳朵不能容纳忠言,谄媚却这样容易进去!”可见,讳疾忌医,爱吹不爱批,简直是一种通病。
  如果我们大家都像科马内奇那样对待缺点、错误,或者就把莎士比亚的那句话,掉个个儿,那么,一个人的进步就会是很可观的了。
  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必改,来者可追。
通读全文,用原文中词句说出什么是“输的风度”。
为了论证要“学会输的风度”,作者运用了哪几个事实论据?(请简要概括)
请你举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成功来自勤奋,在这里是没有任何侥幸和取巧的捷径可走的”这一观点。(要求:表述清楚)
文章引用了莎士比亚的话,又说“把莎士比亚的那句话,掉个个儿,那么,一个人的进步就会是很可观的了”。请把莎士比亚的话“掉个个儿”写在下面。

说明文阅读
5000年不用充电的电池
赵思江
生活中,你肯定经常为手机电量是否充足、是否要充电等问题而操心劳神。所以,如果给你一块几个月都不需要充电的电池,你会不会马上高兴起来?如果给你一块一辈子都不用充电的电池,你会不会惊讶万分?如果给你一块几百代人都不用充电的电池,你会不会觉得这是神话?告诉你,美国科学家眼下就创造出了这个神话。
那么神话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原来,早些时候,科学家就发现,当放射性物质衰变时,就能够释放出带电粒子,如果采取一种特殊的办法,就能够把带电粒子驯服地归拢起来,形成电流。后来科学家依照这个发现和放电原理,发明了大型的核电池,用于工业和航天业。如在航天领域,可把核电池安装在太阳能不够用的探测卫星上,或安装在发射到太阳系外的无人飞船上。遗憾的是,因为核电池必须装有一个收集带电粒子的固体半导体,而由于辐射的作用,固体半导体很快就会受损,为了降低受损程度,核电池就必须做得足够大。正因为核电池变小很难,所以它就很难在小型或微型电子设备上派上用场,自然也就很难把它做成手机电池了。
直到最近,情况有了转机,美国科学家想出了为核电池“瘦身”的妙计。他们把核电池内易受损的固体半导体换成了不易受损的液体半导体,这样不但能完成收集带电粒子的使命,而且还可以大幅度“瘦身”,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按照新思路研发出的圆形核电池直径有1.95厘米,厚才1.55毫米,仅仅比1美分硬币大一点点,但其电力却是普通化学电池的100万倍。
科学家认为,在遥远的未来,微型核电池将被广泛使用到小型和微型电子系统,比如说用于分析血样的微型电子仪里。因核电池提供电能的时间非常长,到那时,只需要一个硬币大小的电池,就可以让我们的手机5000年不用充电。另外,像正在流行的电动车的电池,也有望实现让人至少一辈子不用充电的梦想。至于核电池是否会出现核污染问题,科学家指出,这个问题早在发明它的时候就同时解决了,人们不必为此担忧。 
(摘自《科学之谜》2010年第3期)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核电池不用充电的原理。
文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核电池“瘦身”的方法是什么?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忿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不曾实现的未竟愿望,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品味下列划线的动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葫芦之灾
李洋
水葫芦学名凤眼蓝,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
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
深受水葫芦之害的各地都已向它宣战。南亚各国采用人工捞取、火焰喷射;药剂喷杀、炸药爆破等手段加以销毁,可是过了三个月它依旧欣欣向荣。雏多利亚湖畔人们采用生物防治法,在湖区放养吃水葫芦的象鼻虫.但以繁衍100亿只象鼻虫计算,起码也要日夜不停吃上20年,才能吃光水葫芦。象鼻虫吃水葫芦还可能酿成更严重的虫灾。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以闽台粤为甚。福建的水葫芦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千米,盘踞了全省四分之一的湖塘库沟水域。目前,福建已打响了专项整治水葫芦的战役。
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水葫芦,竟然酿成了当今最大的绿色污染,这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啊!
根据一、二两段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3个字)(3分)
人们为什么用“恶魔”一类的词称呼水葫芦?(2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在水中,水葫芦就能疯狂地繁殖,不到10天就能翻一番。
B.在河中形似岛屿,在湖中状如森林,都说明水葫芦的观赏性强。
C.起码经过20年,才能繁衍出吃光水葫芦的100亿只象鼻虫。
D.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亚非部分地区成了水葫芦肆虐的重灾区。

“绿色污染”已经成了当代世界性的难题。请结合文章内容与下列资料,说说你对“绿色污染”的理解。(3分)
资料一:上世纪20年代,来自美洲的仙人掌盘踞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与农作物、牧草争地,致使畜牧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资料二:来自亚洲的葛藤,上世纪70年代一度占领了美国南部283万公顷的土地,挤占了公路,给农业、交通业造成巨大损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