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4分)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件事情烦恼着,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某些谣言困扰,情绪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
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懑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
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空中已飘起了雪花。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迷路了。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平房的窗口露出一线灯光。我敲了门。门开了,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说:“那地方太难找,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应了一声,“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幔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泉这座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要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气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喑噎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逮,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雷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摘自《情感读本·意志篇》2011年第6期)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文中“我”的前后态度、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析。
文中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老妇人的美好品质?请用具体例子加以解析。
文中老妇人的话“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在文中有两种理解,请你说说。
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下列对文章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烦恼”,再写“寻仇”,最后写“平静”。 |
B.本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条理清晰,叙事自然。 |
C.文中划线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天气恶劣,既表现“我”“寻仇”的强烈,又为下文叙写偶遇老妇人等情节作铺垫。 |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可见所写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故事没有曲折、没有波折,作者的情感都是直接表露出来的。 |
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2分)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下面句后括号内对该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
B.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仍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说明掌柜没有丝毫同情心。] |
C.孔乙己道:“跌断,跌,跌……”,他的脸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断断续续的回答主要说明孔乙己屡遭折磨,因身体衰弱而说话有气无力。] |
D.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
[“我”毕竟入世未深,不像别人那样冷漠,表现了“我”对孔孔乙己的怜悯]分析文中标号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
C.③句是心理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
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对其作用分析最深刻的一项是()
A.表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 |
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
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
以周围人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笑与被笑中展现孔乙己与众人的性格特征,使各自的形象更生动、丰富、鲜活。 |
B.笑声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
C.这“笑”充分表现出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
D.孔乙己在笑声中走完一生,是他人生的最大悲剧,作者借“笑”来表达对孔乙己这一封建落后读书人的嘲讽。 |
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只是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错了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到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和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的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掌声,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一个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是一种刺耳的嘲弄。
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来,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也没事,只要用心了,写多少是多少。
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6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自己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前的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像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呢。
十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批语……文中的“静蕾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试概括回答。______________
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敬而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说说下面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含义:从她的遭遇和变化中,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一个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15分)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及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所谓的“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捧扬、社交等因素阻碍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的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上,在文学艺术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绩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为第②段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之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是什么?
选文第④段划线处变成“其实不仅是文学艺术,在科学上也是一样”行不行,为什么?
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15分)
蔬 菜 防 癌 的 真 相
①医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很早就发现蔬菜具有防癌的神奇作用,并指出蔬菜的此种神奇作用不只是因为含有维生素与矿物质,更重要的是拥有许多我们尚不清楚的“秘密武器”。现在这些“秘密武器”已经大体上弄清,计有异鹰爪豆碱、萝卜硫素、苯乙基一异硫氢酸盐、吲哚、萜烯、植物化学钾等。
②切莫小看这些名字稀奇古怪的成分,正是它们在人体内筑起了抵御癌症侵袭的防线。
③第一道防线:植物化学物质阻止人体内致癌物质的形成,消除癌症发生的内在基础。如番茄、草莓、菠菜中的酸类,可阻止致癌物亚硝胺产生;圆白菜与绿菜花中的吲哚,可改变体内雌激素分解为某些致癌物的代谢过程;葱蒜类含有的有机硫化合物,可中和掉人体内的潜在致癌物。
④第二道防线:如果仍有部分致癌物侵入人体细胞,那么植物化学物质即可激发细胞中的蛋白分子,将“入侵者”包围起来,同时细胞膜会自动打开一个缺口,将这些有害物“驱逐出境”。如绿菜花中的萝卜硫素、菜果中的鞣花酸、橘类水果中的萜烯等成分即有此种作用。
⑤第三道防线:如果已经形成了癌病灶,只要较小(直径1~2毫米)植物化学类物质就可直接将其消灭掉。如大豆中的异鹰爪豆碱,即可将1~2毫米的小癌灶“吃”掉。
⑥假如把这些抗癌物质从蔬菜中提取出来,依然能有效地抗击癌症吗?这个问题尚在研讨之中,不能得出肯定结论。科学家主张最好多吃原装蔬菜,而不是热衷于服用其提取物或由此制成的药品,至少目前应该如此。
⑦如何提高蔬菜的抗癌效益呢?首要的一条是注意多品种搭配,发挥蔬菜的集体力量。美国夏威夷一个科研小组在调查了大量癌症病人的食谱后得出结论:蔬菜的抗癌性来源于整个蔬菜类。他们对332名肺癌病人及865名健康人的试验发现,蔬菜丰富的饮食与肺癌危险性之间确有着可靠的联系,但这种保护人体的作用来源于蔬菜的“集体力量”,而绝非“个人英雄主义”。
⑧为达此目的,营养学家建议每天进食蔬菜不得少于5种:至少一种富含维生素A,至少一种富含维生素C,至少一种属于高纤维,每周多吃几次叶部或根部蔬菜。举例:清晨吃蔬菜叶,午餐喝菜器,晚餐选择薯类或其他蔬菜,烹调面食或肉食时加入蔬菜,如花菜、胡萝卜等。
⑨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蔬菜养分的时间性,力争在其养分含量处于高峰期食用之,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也。例如,7月份的番茄维生素含量是2月份的2倍,夏令的黄瓜维生素含量是冬季的2倍,6月份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是隆冬时节的1.5倍等,这些蔬菜在夏季食用抗癌效果最佳。
⑩最后,还要考虑到足够的进食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化学家布鲁斯·艾姆斯强调,一个人在一天中蔬菜的总摄入量不应低于总食物摄入量的50%,否则对人体的保护作用难以实现。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第②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⑧段中的“为达此目的”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除了举例子、列数字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在介绍提高蔬菜抗癌效益的方法时,采用具体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A.由整体到局部 | B.由主要到次要 |
C.由一般到个别 | D.由原因到结果 |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一诗句来源于《金缕衣》,原意是强调珍惜青春少年时,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而文中运用时赋予了它别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指出来。
现在很多小孩从小挑食,更害怕吃蔬菜,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告知他们“蔬菜防癌的真相”,让他们受到启示,从而告别挑食的坏习惯。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20分)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题目“龙眼与伞”有何作用?
品味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分
第③-⑤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亢奋”→“ ”→“”的变化过程。
请你说说文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⑧段划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说说结尾段的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