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它本身是一件艺术品,人们运用各种元素,如建筑、树木花草、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交通、通讯……创造一个完备的生存环境。但是,如果城市规划不当,千城一面,枯燥无味,缺乏真趣和个性,就是一个失败的城市。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山水城市是“可持续的城市”,是“天人合一”的城市。这里山水之自然美被增进,生态被恢复。城市在规划中遵从道家哲学思想,在发展中把握山水之灵魂。山水城市遵循生态的规律,明了自然的变化过程,如同圣保罗的街区在瑞典谷中所尝试的那样。山水城市了解土地的承载容量。它保护山地而非破坏它,在山坡上的任何开发中,它遵守严格的准则以免土壤流失;同时鼓励墓地的更优设计,使它们不破坏山地,而能够创造更多的公园一般的环境。它提倡城市再造森林,将植物和野生动物社区带回城市。山水城市鼓励主动和被动太阳能的利用。建筑设计适应地方气候,并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鼓励水和其他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性地处理城市垃圾的问题,因此城市的资源可以被广泛地使用。
山水城市是具有人情味的城市。这里是生气勃勃的城市,有许多的机会和工作的选择。有富有生气的街道和热闹的夜生活,在这里,人们可以相会、轻松地休闲,并享受相互的陪伴。这是人性尺度的城市,人们喜爱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里拥有为全民服务的清洁、安全和可负担得起的住宅。这是一个绿色的城市,大大小小的花园遍布全城,所有的人都可以方便地进入,给人们带来绿意与清新。这是邻里守望相助的社区,洋溢着古老而熟悉的街区感觉。这是一个和谐的社区,不同背景的族群都可以相互融合,愉快地生活与工作。这是人情丰富的城市,追求“四海一家”的理想。温斯顿·邱吉尔曾说过:建筑“人造建筑,塑人。”在许多方面,行为科学家证实了这个观点。尽管物质规划并不能保证社区的形成,实体设计也不应被忽略。重视行为科学,也将对建立人情味的城市大有裨益。
山水城市是具东方气质的城市。这里珍视历史肌理,保护地标,并尽力整修这些地标使它们适应于新的高效使用,并热诚地学习本土建筑,同时寻找新的途径去表达它。这里的地方政府鼓励本土建筑传统在新的公共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这里公众艺术日新月异,艺术家和城市设计者之间通力合作,百花齐放。每一个街景都被改善,每一个街灯、垃圾箱、座凳、人行道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十分安全、舒适并符合地方风格。市内招牌经过合理的管理,对于需要更多招牌的场所,也有设置霓虹灯、广告板的地方。对于招牌需要得到限制的地方,不但商业所需的数量最少的标志得以设置,同时对居民的干扰达到最小。精美的中国书法也受到喜爱并得以发扬。
总之,山水城市是重新发现自身历史、重新聚焦于它的未来的城市,是东方与西方、新与旧交融的城市。
(选自《中国园林》2010年02期《“山水城市”概念探析》,有改动)
从原文看,下列对“山水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城市是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山水园林融合起来的城市。
B.山水城市注重“天人合一”,注重山水的自然美,遵循道家的哲学思想。
C.山水城市讲究人情味,这里的人们可以任意选择机会和工作,四海一家。
D.山水城市注重建筑的本土特色,街景布置安全、舒适并符合当地的风格。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首先指出城市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讲究真趣和个性,然后引出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这一概念。
B.三、四、五段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的内涵,指出山水城市必须
天人合一、具有人情味和东方气质。
C.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指出山水城市不是简单的回归自身的历史,而应注重
东方与西方、新与旧之间相互交融。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主体部分在阐释“山水城市”这一概念

时通过举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说明。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城市天人合一的特点就要遵循生态的规律,不破坏山地,能够设计并且建造出
更多的公园。
B.山水城市具有人情味体现着城市的和谐,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相互融合,愉快地生
活工作。
C.山水城市具东方气质就要珍视历史肌理,保护地标,要尽力整修它们并通过寻找新
途径去表达。
D.山水城市是重新发现自身历史、重新聚焦于它的未来的城市,是钱学森当年提出的

中国城市建设设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
刘洪波
据测算,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仅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费用将不下亿元。这说的只是更名成本,而且是直接可见的成本。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成本在心理:对一些出生和成长于“襄樊”时代的人来说,地名的变化,会产生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然而。无论直接的经济成本也好,还是间接的心理成本也好,如果更名是合理的,那么长远而言,不是大问题。只是提醒人们地名更改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襄樊有60年历史,襄阳的历史是2000多年。襄樊源于襄阳与樊城,得名于l950年。那正是一个政权的初生期,襄樊隶属襄阳行署。此时襄樊为市名,或有区别于行署名称之意。但'-3时及后来很长时间,行署与治所名称相同的并不少见。两地各取一字以成新名。其实使我更容易想到“晋绥”“鄂豫皖”“湘赣”等根据地命名之法,这算是一种新的地名文化吧。尽管像武昌与汉口、汉阳合称“武汉”,这种情况也前已有之,但几个地名各取一字合成新名,确比根据地命名更为普遍。
地名一旦生效,影响当然巨大。一切历史,在新地名下书写;更重要的是,生老病死在新地名下完成,从而地名也变成很多人个人的历史。然而,每一次新地名生效,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寰樊”从无到有,同样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在政权初生期的兴奋中,人们对这个地名确曾有过“非驴非马”的感受。
但无论如何,行署襄阳仍然作为一个大地名存在,尚可使地名的历史温情延续。后来撤销行署,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时任市委书记表示当时“缺乏文化传承理念”,就是这个意思。而另一个考虑,即“为了照顾襄阳和樊城两地干部的情绪”,作为曾经发生的历史,可令人哑然无语。在湖北,考虑两地情绪的地名,更荒唐的无过于“荆沙市”。这个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专为照顾情绪而搞出的非驴非马的怪物,很快终止。两年之内,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还是要看到,毕竟迅速变回“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又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湖北襄樊复名襄阳,与其说是引起地名更名的新一轮风潮,不如说是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关注。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被视为最便捷、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从而成为不少地方用心琢磨的对象。更名本身有改旧布新的快感,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能产生改名行动,我的家乡,原称沔阳县,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据说是因为“沔”字难写,而且音近“绵阳”。更多的地方为“擦亮旅游名片”而改名,确实收效可观,而且旅游地点本身也大多具有文化内涵,这类改名中只有“黄山”替代“徽州”使人有些怅然若失。
换名需要多少成本,会带来多少收益,不足以衡量改名是否合理,而只能证明改名需要慎重。地名,更重要的是传承一份历史的温情。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依托于此,使人知道历史的厚度、大地的坚实,并产生地方认同、乡情史思。
当然,每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一致,不是所有改过名的都需要复归。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没有改朝换代,地名天翻地覆,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怕是少有。几十年前,张奚若指责“轻视历史,迷信将来”,近些年的地名乱象,也算是一个表现。
(选自2011年1月28日《凤凰博报·刘洪波的博客》)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首段所说“巨大的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大的代价”是指一个地方更名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包括高昂的直接可见的经济成本和当地民众因地名变更所要承担的使之产生“被掏空的感觉”的心理成本。
B.在新中国政权初生期,“襄樊”这个地名从无到有,让当时的人们付出了心理成本,产生“非驴非马”的感受。
C.当年荆州与沙市合并时改名“荆沙市”,两年之内又复名“荆州市”,所付出的直接成本是高昂的。
D.虽然如今“襄樊”复名“襄阳”,但此前却因为已经“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所以心理成本的付出远比经济成本的付出更为高昂。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襄阳行署撤销后,“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是“缺乏文化传承理念”的,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
B.为照顾两地情绪,荆州市两年之内,两易其名,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毕竟迅速变回了“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制造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C.“沔”字难写,而且“沔阳”音近“绵阳”,据说这个简单的理由就促成了“我”的家乡沔阳县在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
D.为“擦亮旅游名片”,“徽州”改名“黄山市”,尽管收效可观,而且该旅游地点本身也具有文化内涵,但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怅然若失。

文中说“改名需要慎重”。下列不属于“要慎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更名后,必须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这些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花费动辄上亿元,经济成本昂贵。
B.从当地民众的角度上看,个体的生老病死都是在特定地名下完成的,地名也是很多人个人的历史。一旦改名会让人产生“被掏空了的感觉”,民众付出的心理成本巨大。
C.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都依托于地名。地名,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改地名往往会割断该地的历史文脉。
D.总体上说,过去改过名的城市,如果可能,应该尽量复名,以恢复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曾与杨澜的对话
杨澜(以下简称“Y”):很多人非常想找到您画风中发生了哪些改变,就从这里面现有的几幅画里来看,我觉得,您的画比过去更简约了,而且人物的表情和传达出来的神韵,不像过去那种非常张扬的,现在有了一点沉静、沉淀的味道在里面。您是非常自觉地、主动地去改变风格,还是说这只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
范曾(以下简称“F”):艺术家都是当局者迷,自己到底什么面貌,这个可能你们旁观的人看得更清楚。你们已间隔了好多年没看我现在的作品。因此你们可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就我个人来讲,并不着意地去追求这种风格的变化。不在形式上花很多的脑筋去琢磨,而是自己在整个的创作时间里,抒发心灵过程里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
(如今在西方.人们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还有点摸不着门道。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本身缺乏透视和光影的变化的局限性有关,那么范曾本人又怎么看呢?)
F:其实中国画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表现纵深的三维空间。仅仅是语言和西方不一样。西方可以用光、色,我们用线条。中国画家在画画的时候,他是有种情绪的,有感而发的,激动的。他这种情绪使他的用笔有种速度,有种气势,有种派头,而这种东西却是有时间的因素在里面。所谓至高的中国画,不仅有三维空间,还有一种四维的运动感,一种时间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认为就是西方绘画所达不到的。
Y:我们今天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够借鉴西方的东西,然后来一个中西和璧。于是在很多手法上、技巧上,也作了很多的借鉴,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F:我看到一些提倡熔东西方为一炉的这些作品,大体上是一种皮毛外向的一种物理性的组合,而并没有达到一个化学的组合。如果仅仅是皮毛外向的那种学习和临摹的话,中国人学西方人不行,外国人学中国人也不行。中国画现在有些人提倡吸收西洋的东西.可是它没有在艺术本质跟内核上思考,因此就难免人为.庄子书里面所谈到的“邯郸学步”。
Y:所以您觉得中国的国画要想取得更大的前途,实际上应该拉开和西方绘画的距离,而不是缩短这样的距离。要建立一个非常独特的具有自己风格的这种艺术,才能够有生存的一个空间。
F:对。一个有强大文化的民族,它是不容易消失的。你比方清朝入关以后,它建立了二百七十年江山.可是它最可悲的一点,连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全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因为汉族文化强大。
Y:有一些人说您比较恃才自傲,不知道您自己怎么看的?
F:也就是说我狂。其实能做到狂。是对我的一种表扬。做到狂这是很不容易的.李太白讲:“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蒲松龄也讲:“遄飞逸性,狂固难辞。”这样的人才够称上狂,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
Y:作为一个画家.您觉得二十一世纪中国画的前景在哪里?
F:中国画能够前进,并不要借助外力,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要用西化的方法来改造中国画。或者中国人一定要在皮毛外向上学习西方的东西。我觉得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里吸取那些最精华的东西.它所带给文艺创作的可以讲是功德无量。从刘勰《文心雕龙》到近代的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它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强调一个以真为美的原则。中国的绘画又应该是文学的,因为中国的文学在中国古典的文艺传统里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所以一切画论都受文论的影响。还有,中国画一定要强调它是书法的,如果没有雄厚的书法基础,你很难画出一张优秀的中国画。那么。哲学、文学、书法我们都可以在古典中复归的精神这个总原则之下,吸取最优秀的东西。
请简要概括范曾关于中国绘画艺术有哪些主要观点。(4分)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简要分析杨澜在这篇访淡中的提问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有些人认为范曾“恃才自傲”;范曾说“其实能做到狂,是对我的一种表扬”,又说“我觉得我还得进一步提高”。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狂”?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锁在箱子里的思想
杨汉光
爷爷是个人人崇敬的思想家,我从小喜欢读他的著作。中学毕业时。我很自然报考了文科,准备将来和爷爷一样,做个思想家。爷爷却皱起眉头说:“做思想家有什么好?还是考理科,学点实在的东西吧。”
我不听爷爷的劝告,最后还是坐到大学的教室里,学起哲学来。我开始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痛苦地发现:爷爷其实是个毫无思想的人,他的所有著作.都是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思想。
四年大学的重头戏是写毕业论文,我鬼使神差地想写爷爷,题目叫《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看着这个题目,我自已都吓了一跳。我把提纲拿给指导老师看。他还没看完就跳起来:“你疯了!如果你敢写这个论文,我就不认你这个学生。”
我是个有头脑的人,怎么能只贩卖别人的思想而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我暗中继续写那篇《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写成后,我起了个“小丁”的笔名,将文章寄给杂志社,一直寄到第八家,才成功发表。文章登出来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我,更多的人维护爷爷,两派激烈争论。我自然冲在最前头,有一阵子,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参加论战。我对爷爷太熟悉了,每篇文章都打在他的七寸上。弄得爷爷的追随者暴跳如雷。论战正酣的时候,父亲打电话来,说爷爷想见我。叫我马上回去。
我很不情愿地回到家,爷爷在书房里,他说:“小丁同志.请进来。”
我走进爷爷的书房,忐忑不安地问:“爷爷,您怎么知道小丁是我?”
“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想不知道都难啊!”爷爷坐在太师椅里,他瘦多了,脸上的皱纹折
叠得厉害。爷爷的目光也大不如前了,好像两把燃烧了八十年的火炬,正在渐渐熄灭。一向强大的爷爷,转眼间成了个可怜的老头。看得出来,“小丁”同志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爷爷说:“我拿样东西给你看。”他从太师椅里站起来,可身体一晃,踉跄了一下。我赶紧伸手去扶爷爷,没想到爷爷轻飘飘的,我没用多大劲,就把他带离了地面。
我难过地说:“爷爷,您太轻了。”
爷爷指指书柜顶上一个大箱子:“把那个箱子拿下来。”
打开箱子。里面是爷爷的手稿。满满一箱。爷爷抽出一叠手稿递给我:“你看看。”
我勉强接过手稿,敷衍说:“好。我拿回房里看。”
爷爷猜透了我的心思:“你现在就看。”
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读爷爷的手稿。出人意料的是,爷爷的手稿和他出版的那些著作竟然完全不同,字里行间充满真知灼见,发前人所未发,我越读越佩服,最后彻底投降了:“爷爷.您太棒了!”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读完爷爷的手稿,发现爷爷是个真正的思想家。
这么好的手稿,为什么不拿去出版呢?我疑惑不解,爷爷淡然一笑:“正因为没拿去出版,我才能活到今天。我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你一个读者,已经是破例了。”
把一生的成果锁在箱子里,这样活着跟死去有什么不同?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无论如何要拿他的手稿去出版。爷爷只好让步说:“好吧,但你要让我最后修改一次。”
当晚,爷爷在书房里修改手稿,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没出来。我怕他累坏.就去看看。推开书房的门时,我惊呆了。爷爷坐在太师椅里.面前是一堆纸灰,他手里还拿着一张未烧完的手稿。
“爷爷,您怎么把手稿烧了?”
我连问几声,爷爷都没有回答。摸他的额头,冰凉。爷爷已经去世多时了。
我把地上的纸灰捧回箱子里,锁好,那是一个思想家不敢让人知道的思想。
(选自《小说选刊》2010年第l2期,有删改)
小说设计“我”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的情节有何作用?(4分)
理解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爷爷,您太轻了。 (2)爷爷,您太棒了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文字的妙处。(4分)
你怎么看待爷爷的这种处世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宋志明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所说的“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O3-01,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论及安、身、立、命。
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C.安身立命之道通过不断吸收和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
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宋明理学家的阐发,从治国之理发展成为后来的治身和治心之道。

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基督教、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对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外在超越的路向,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方式;也有内在超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
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基督教、佛教等属于一种宗教的精神方式。
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冶国;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因寄希望于来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
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而基督教、佛教则是依靠彼岸世界来实现超越。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已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基督教、佛教则认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B.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立命”则把成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
C.和《论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价值的追求。
D.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否定人生价值;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肯定人的精神追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禅悟红茶
马亭华
茶花开了,总会让人想起这含苞的春天,想到红茶的一生要经受多少煎熬,一枚瘦到最后的茶,瘦出的是风骨和君子品性,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红茶的蕴藏太富有,内涵是一派甘醇的心境。
把春天泡成一壶鲜红的茶。水中有山,山中有雾,雾中有林,林中有甘露,微苦,掬一捧情丝入壶,撒三两点眼泪冲泡。月光,但须文火煮茶,松涛的背景,但须山谷的清音,满筐春色溢出了石壁。
真正的好茶总是挟天地之灵气,禅于内,形于外,最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火汤中舞蹈。跳跃的茶的小小嫩芽,却有铁的品质,有蝶的梦境,好茶最好是用好泉水泡冲,那种感觉会让你顿时感受到清纯的雪沸腾着,冶炼着玫瑰的幽香。
端起一杯茶,轻轻品味,就品出了高蹈的灵魂,就瞧见那每一枚绿叶都披露神圣的光芒。用茶盖轻轻撩拨茶汤,杯沿上常常浮起如烟的丝绸,给人启迪,开悟,像启明星的眼睛常常打开了凡人拥塞的思路,茶盖和茶杯沿叮当响碰,越发让人听出紫砂烧制时暗藏着的春雷的爱,深奥的紫砂,响彻着内心清脆的泉音。
细细地看一枚枚茶叶,会顿觉情致盎然,妙趣横生。一枚枚茶叶在茶杯里荡漾,如舟子涉过浩波飘渺的春雨江南。好的茶叶,像极其懂得修行禅悟的人。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
茶的心中仰慕名山圣水,自然显露锋芒。洗尽一生的疲倦,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像修行的高僧,又似山中的隐士,忽而峰回路转,坐看风行云起,青山云雾,你守住自身的香,那是一生的苦,令人刻骨铭心的微苦。
茶是极受中国历代文人厚爱的,红茶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修行连着苦痛,那些志趣高远的人,内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文人敞开胸怀,以笔端墨意拥抱这滚烫的生活,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转。
为茶为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强自立,孤峰清高,左右逢源,九曲回肠。因为茶而香飘万里,因为茶而和谐富足,美名远扬。
那清香袅袅的茶,泛着青铜之韵的茶,笑傲风霜雨雪的茶,把最嫩的心尖供奉出来。把荒凉留给山坡,滴落的茗露,幡然醒悟了一个茶的国度。满山的气节和率直,一个民族的写真,心中藏纳了春天和大海。
意中有溪流,一滴水感知江河。
境中有天地,一枚叶彻悟山川。
中国茶真是神形俱致,内敛,通达,清润,禅悟,从容开阔的境界,深藏于内心的修为,在岁月里反复翻滚,腾挪,不停地涤荡自我。是一杯茶,帮我们涤尽一身的漫漫征尘。品茶人那一颗燥热的心,最终听从了命运、风和炊烟的召唤。茶总能可以君子坦荡荡,一副好茶生长出一个国家的精髓和民族希望。
座上红炉烹雪,漫谈禅茶诗酒,堂前碧叶舒展,已度过多少春夏秋冬。
满堂风雅颂,明吐茶道;半壶日月星,暗含禅机。
一杯红茶让你释怀良久,默念红尘,笑含杯中日月乾坤之深意。
(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请体会文中画线语句“红色的海洋里有苦胆,有古老的香,在岁月的画卷中展开唐诗的韵味”的含意。
文章中的前三段似乎与标题中的“禅悟”无关,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为什么厚爱“茶”?请结合文本分条陈述。
作者通过对“红茶”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