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剂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斑蚊。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
|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
| 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
| D.杀虫剂的使用,消灭了害虫,保护了环境 |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 | B.200只 | C.300只 | D.400只 |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
|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
|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
|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
|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
|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
|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
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
|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
| 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
|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 B.共生 | C.寄生 | D.捕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