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 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钩码固定在1 米长的塑料直尺的中间,将直尺的一头固定在桌子的一端,如图甲所示;
② 缓缓抬起右端,让直尺与水平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如图乙所示;
③ 继续抬高右端,增大直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丙所示。
(1)该实验中,小明是通过 来判断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
(2)分析三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小嘉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 (填“A”、“B”或“C”)
(2)如图乙示数,由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 (填“吸热”或“放热”)
(3)如图丙、丁所示,表示水正在沸腾的图形是图 ;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实质上是 (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利用电压恒为6V的电源、标有“20Ω 1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RP,完成下列电学实验:
(1)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①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它的实物连接图。其中有一条导线连接有误,若闭合开关S,电压表的指针将 (填“向左”、“向右”或“不会”)偏转,请将连接错误的导线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连线;
②改正错误后进行实验,先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 端(填“左”或“右),再分别将10Ω、20Ω、40Ω的电阻接在图甲的A、B间,正确完成三次实验后,电流表指针的位置分别如图丙中a、b、c所示,可知实验中,A、B间控制不变的电压为 V,可得结论:当 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 ;
③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又将50Ω的电阻接在A、B间,闭合开关S,发现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不能使电压表的示数与上次实验相同,为了能够完成实验,应该换用最大阻值至少为 Ω的滑动变阻器。
(2)利用图丁所示电路测量未知电阻R0的阻值,所用电源电压仍为6V。
①闭合开关S,断开开关S1、S2,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电流表的示数为0.2A;
②则可以计算出R0的阻值为 Ω。
(3)利用图丁所示的电路测量额定电流为I额的小灯泡额定功率。(R0为已知量)
①将图丁中的开关 (填“S1”或“S2”)和电流表互换位置,并将开关S和该开关闭合,另一个开关断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 ,小灯泡正常发光;
②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断开与电流表互换位置的开关,闭合开关S和另一个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I;
③小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P额= 。(用符号或数值表示均可)
小溪妈妈腌制鹌鹑蛋,小溪对配制的盐水密度及鹌鹑蛋的密度产生了兴趣。于是做了如下实验,请将她的实验补充完整。
(1)她将天平放在 上,发现天平的游码未置于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但指针却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她应该先将游码调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再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天平横梁才能平衡。
(2)将天平调平后,小溪将适量盐放入左盘中进行测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则盐的质量为 g。
(3)小溪接下来的实验过程如图乙所示(细线质量与体积忽略不计):
①将量筒中装入适量水,则量筒中水的体积为 mL;
②将鹌鹑蛋轻轻放入量筒内的水中,沉底后液面上升到52mL刻度线处;
③将称好的盐倒入量筒内的水中,待盐全部溶解并搅拌均匀后,发现鹌鹑蛋漂浮在盐水中,此时液面在56mL刻度线处;
④取出鹌鹑蛋后,盐水液面下降至45mL刻度线处(忽略取出鹌鹑蛋时造成盐水体积的变化);
⑤则盐水的质量为 g,鹌鹑蛋的密度为 g/cm3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分别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下滑,能够使小车到达水平面起始端的速度 (填“相同”或“不同”),这是利用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 转化为动能来实现的。
(2)小车三次滑行的距离如图甲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 ,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做 运动。
(3)完成上述实验后,他们取来一个小球和木块,将小球从斜面的某一位置由静止滚下,将水平长木板上的木块由A位置撞至B位置,如图乙所示;完成后,保持木块在B位置不动,取回小球置于斜面同一位置重复上面的操作,如图丙所示。这是在 相同的条件下,探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 的关系。在这两次实验中, (填“乙”或“丙”)图中小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更大一些。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调整后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调整后,元件摆放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了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某同学摘下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的合适位置上,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同学是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取下眼镜,向右适当移动 (填“蜡烛”或“光屏”),也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光屏上的像会向 (填“上”或“下”)移动;经正确调整后,将蜡烛移至如图乙所示位置,但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始终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这是由于 太小,使像距太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