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进行3组实验。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温/℃ |
10 |
20 |
30 |
40 |
50 |
||||||||||
组别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清除血渍时间/min |
67 |
66 |
88 |
52 |
51 |
83 |
36 |
34 |
77 |
11 |
12 |
68 |
9 |
11 |
67 |
清除油渍时间/min |
93 |
78 |
95 |
87 |
63 |
91 |
82 |
46 |
85 |
75 |
27 |
77 |
69 |
8 |
68 |
(1)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_▲ ,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 ,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 。
(2)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_▲ 。
(3)如果甲、乙和丙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_▲ 。
(4)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及其理由。_▲ 。
已知甲种农作物因受到乙种昆虫危害而减产,乙种昆虫食用某种原核生物分泌的丙种蛋白质后死亡。因此,可将丙种蛋白质基因转入到甲种农作物体内,使甲种农作物获得抗乙种昆虫危害的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获得丙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已知丙种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推测出丙种蛋白质
的序列,据此可利用方法合成目的基因。获得丙种蛋白质的基因还可用、方法。
(2)在利用上述丙种蛋白质基因和质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中,常需使用
酶和酶。
(3)将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与甲种农作物的愈伤组织共培养,筛选出含有丙种蛋白质的愈伤组织,由该愈伤组织培养成的再生植株可抵抗的危害。
(4)若用含有重组质粒的农杆菌直接感染甲种农作物植株叶片伤口,则该植株的
种子(填“含有”或“不含”)丙种蛋白质基因。
下图表示菊花嫩枝和月季花药的离体培养过程,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菊花来说,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来进行组织培养,其原因是生长旺盛的嫩枝生理状况好,容易;对月季来说,适宜花粉培养的时期是期。为确定该花粉是否处于该时期,最常用的方法是。
(2)在培养嫩枝组织和花粉的培养基中都要加入一定的植物激素,常用的植物激素有
。
(3)两种植物组织培养都需要接种,接种时应注意_。
①接种室要消毒
②只要戴口罩,操作时便可说话
③外植体可先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后,再用0.1%的氯化汞溶液消毒,并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④接种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⑤接种完毕应立即盖好瓶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4)从植物产生的途径来说,花粉植株产生的途径除了图中所示外,还可以通过阶段发育而来,这两种发育途径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
(5)图中的B过程需要,因为愈伤组织形成幼小植物后,植物需要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
(10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鸭子与作物害虫之间的关系是。
如果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但还要不断往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请结合下图回答(1)至(3)题。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系统;“甲”表示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及抗体)和记忆细胞。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可能会导致抗体数量减少和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从而使机体出现免疫力下降、组织水肿。
(2)当人紧张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__________,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
(3)由上图可知,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类的甲型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疾病,致病基因用字母h表示;粘多糖病(A、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俗称蚕豆黄)(E、e)均为单基因遗传病。(不考虑交叉互换)
下列为甲、乙家族通婚的遗传系谱图,通婚前,甲家族不具有粘多糖致病基因,乙家族不具有蚕豆黄致病基因。请据图回答。
(1)Ⅰ2不具蚕豆黄致病基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以上疾病中属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疾病是。
(2)Ⅱ3和Ⅱ4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
(3)在人群中,平均每2500人中有1位粘多糖病患者,Ⅱ6产生具粘多糖致病基因配子的几率是,Ⅱ代的5号与6号再生一个孩子患两种病的机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