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阅读了“火星的现在、地球的未来”一文,摘录了以下资料:
①根据目前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可知,万有引力在极其缓慢地减小.
②太阳几十亿年来一直不断地在通过发光、发热释放能量.
③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两位近邻,金星位于地球圆轨道的内侧,火星位于地球圆轨道的外侧.
④由于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几乎相同,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也几乎相同,所以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
根据该同学摘录的资料和有关天体运动规律,可推断 ( )
| A.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在缓慢减小 |
| B.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在缓慢增加 |
| C.火星上平均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等于3个月 |
| D.火星上平均每个季节持续的时间大于3个月 |
A,B两块正对的金属板竖直放置,在金属板A的内侧表面系一绝缘细线,细线下端系一带电小球。两块金属板接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其中R1为光敏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R3为定值电阻。当R2的滑动触头P在a端时闭合开关S。此时电流表A和电压表V的示数分别为I和U带电小球静止时绝缘细线与金属板A的夹角为
,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一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仅将R2的滑动触头P向b端移动,则I不变,U增大
B. 若仅增大A、B板间距离,则小球重新达到稳定后
变大
C. 若仅用更强的光照射R1,则I增大,U增大
D. 若仅用更强的光照射R1,则U变化量的绝对值与I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比值不变
如图所示,a,b,c是某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ab=cd=L,ad=bc=2L,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a点电势为20 V,b点电势为24 V,d点电势为12 V,一个质子从b点以v0的速度射入此电场,入射方向与bc成45°角,一段时间后经过c点。不计质子的重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c点电势低于a点电势 |
| B.电场强度的方向由b指向d |
C.质子从b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为![]() |
| D.质子从b运动到c,电场力做功为4eV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0年9月29日宣布,天文学家发现一颗迄今为止与地球最类似的行星,该行星绕太阳系外的红矮星Gliese581做匀速圆周运动。这颗行星距离地球约20光年,公转周期约为37天,它的半径大约是地球的1.9倍,表面重力加速度与地球相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行星的公转角速度比地球大 |
| B.该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61倍 |
| C.该行星第一宇宙速度为7.9km/s |
| D.要在地球上发射航天器到达该星球,发射速度只需达到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即可 |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行,将一个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底端,物体第一阶段被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二阶段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匀速运动到达传送带顶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第二阶段摩擦力对物体不做功
A. 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第一阶段物体动能的增加
B. 第一阶段物体和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等于第一阶段物体机械能的增加
C. 物体从底端到顶端全过程机械能的增加等于全过程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
在实验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利用罗盘来测量电流产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具体做法是:在一根南北方向放置的直导线的正下方10cm处放一个罗盘。导线没有通电时罗盘的指针(小磁针的N极)指向北方;当给导线通入电流时,发现罗盘的指针偏转一定角度,根据偏转角度即可测定电流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现已测出此地的地磁场水平分量B=5.0x10-5 T,通电后罗盘指针停在北偏东60°的位置,如图所示。由此测出该通电直导线在其正下方10 cm处产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 A.5.0X10-5 T | B.1.Ox10-4T |
| C.8.66xl0-5 T | D.7.07xl0-5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