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中,正确的是
①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②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③依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④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⑤根据氧化物中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⑥根据分散系的稳定性大小,将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
⑦依据有无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⑧根据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A.①④⑤⑥ | B.③④⑤⑥ | C.只有①③ | D.②③⑦⑧ |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针对表中的①~⑥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主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族 |
二 |
① |
|||||||
三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填具体元素符号)。
(2)元素②与⑥形成的BA型化合物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键。
(3)元素④的单质制造的器具不能盛装碱性溶液也不能盛装酸性溶液,请写出元素④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4)设计实验证明:元素①比元素⑤的非金属性强: 。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A |
将等体积的CH4和Cl2装入硬质大试管混合后,再将试管倒置于饱和食盐水中,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应 |
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 |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了取代反应 |
B |
向盛有溴水的两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乙烯和苯 |
两试管中的水层都逐渐褪色 |
乙烯和苯都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
C |
向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 |
钠浮在无水乙醇表面,反应比钠在水中更剧烈 |
乙醇结构中羟基氢的活性比水中的强 |
D |
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min后取少量溶液,直接加入少量新制Cu(OH)2,加热4min |
未产生砖红色沉淀 |
蔗糖不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
50℃时,下列各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在稀硫酸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溶液导电性增强 |
B.饱和碳酸钠溶液中:c(Na+) = 2c(CO32-) |
C.饱和食盐水中:c(Na+) + c(OH-) = c(Cl-) + c(H+) |
D.pH=12的NaOH溶液中:c(OH-) =1.0×10-2 mol·L-1 |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稀硫酸中加入铜粉:Cu + 2H+ = Cu2+ + H2↑ |
B.用FeCl3溶液刻蚀铜制印刷电路板:Cu + Fe3+ = Cu2+ + Fe2+ |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2 + 2OH-= CO32-+ H2O |
D.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 + 3NH3·H2O = Al(OH)3↓+3NH4+ |
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实验Ⅰ:振荡后静止,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
B.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但颜色无变化 |
C.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
D.实验Ⅳ: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光束通过体系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