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纳米技术制成的金属燃料、非金属固体燃料、氢气等已应用到社会生活和高科技领域。单位质量的A和B单质燃烧时均放出大量热,可用作燃料。已知A和B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如下表所示:

电离能(kJ/mol)
I1
I2
I3
I4
A
932
1821
15390
21771
B
738
1451
7733
10540

(1)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B的核外电子排布如右图所示,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违背了                     

(2)ACl2分子中A的杂化类型为                       
(3)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必须解决它的储存问题,C60可用作储氢材料。已知金刚石中的C-C的键长为154.45pm,C60中C-C键长为145~140pm,有同学据此认为C60的熔点高于金刚石,你认为是否正确    ,并阐述理由                       
(4)科学家把C60和钾掺杂在一起制造了一种富勒烯化合物,其晶胞如图所示,该物质在低温时是一种超导体。写出基态钾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该物质的K原子和C60分子的个数比为            

(5)继C60后,科学家又合成了Si60、N60,C、Si、N原子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NCl3分子的VSEPR模型为        。Si60分子中每个硅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硅原子形成共价键,且每个硅原子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则Si60分子中π键的数目为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下表:

元素编号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T
能形成双原子分子,原子间存在3对共用电子对
X
M层有3个电子
Y
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2倍,其最高氧化物是一种固体,用于生产光导纤维
Z
最高正价为+7价

(1)写出元素Z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Y的最高价氧化物中,化学键Y—O的物质的量与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填数字)。
(2)X的最高价氧化物与烧碱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3)Z的非金属性比T元素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XT是一种新型的无机材料,可由X的最高价氧化物与T的单质及焦炭反应生成,逸出的气体具有可燃性,写出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是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将NOx 转变为N2和H2O,这是目前国外硝酸厂进行尾气治理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某校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拟验证NO能被氨气还原并测算其转化率。
(一)甲组拟制取活性亚铬酸铜催化剂
亚铬酸铜(Adkin催化剂)是极好的NO催化还原的催化剂,是铜和铬的复合氧化物,成分不固定,如:CuO·Cr2O3等,统称为亚铬酸铜。该组同学取一定量硝酸铜溶液(并加少量硝酸钡作稳定剂)、 重铬酸铵溶液与氨水作用得土黄色沉淀, 将沉淀物[经测定为:碱式铬酸铜铵(CuNH4(OH)CrO4 )]过滤、洗涤,80℃烘干12h, 最后焙烧。
(1)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选填序号,下同);焙烧用到的仪器有:

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烧杯 E.坩埚钳 F.酒精灯

G.玻璃棒 H.漏斗 I.坩埚(部分仪器已略去)
(2)CuNH4(OH)CrO4在295℃分解生成复合的氧化物(催化剂)、氮气及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乙组拟用甲组制得催化剂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3)若制取氨气在A装置,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B装置制取氨气,则分液漏斗和锥形瓶中盛放的药品分别是:

(4)用图C装置制取NO时,用可抽动的铜丝其优点是:
(5)装置⑦的作用可能是:▲
(6)若进入装置⑤的NO共2688m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同),氨气过量,最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016mLN2,则NO的转化率为:


(1)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当NaOH溶液的体积为140 mL,固体混合物的质量是51.6 g时,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为________ L。
(3)当NaOH溶液的体积为180 mL,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仍为51.6 g时,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为________ L。

智利硝石矿层中含有碘酸钠,可用亚硫酸氢钠与其反应来制备单质碘。
(1)试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短线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及总数。
(2)

(2)已知含氧酸盐的氧化作用随溶液酸性的加强而增强,在制备实验时,定时取样,并用酸化的氯化钡来检测SO生成的量,发现开始阶段反应速率呈递增的趋势,试简述这一变化趋势发生的原因:

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mol·(L·min)-1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__mol·L-1,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1,则3__________1(填“>”“=”或“<”=,且c3__________1.0 mol·L-1(填“<”“=”或“>”)。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