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谢 天
(台湾)陈之藩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可为什么却要谢天呢? 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个谜。
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敦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才得到一种新的领会。
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耳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耳;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好像与爱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忽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了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了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品的开篇显得平淡,甚至有俗套之嫌,但作品的主题却深刻而富有哲理。寓深刻
于平淡,融哲理于浅显,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B.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第一、二部分是分说,分别从祖母和爱因斯坦两方面
说明人们对“谢天”的态度;第三部分则总结,得出结论。
C.本文以“谢天”为线索,将祖母、“我”及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等三个材料组
织起来,从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D.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作品通过祖母与爱因斯坦对“谢天”

的看法的对比,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
E.用“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的材料,表现“我”的幼稚无知,为下文
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作好了铺垫。
“我”对“天”的看法,前后有什么改变?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原来,“我”以为“天”是指
(2)后来,“我”以为“天”应该是指
本文的线索是“谢天”,请从行文中分析本文是如何围绕“谢天”写出“我”的心态变化的?
、联系生活实际(或自身体验,或听闻的人、事),理解“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这句话的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文中空缺处应补的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
周有光口述 丁晓洁整理
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就是多活了几年。我经常说:大概是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我到了八十五岁才离开办公室。现在年纪大了,一百零五岁了,不能活动,就在家里面。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半张小桌子,半间小屋子,这是我的世界。
天下的事情,有好处,就都有坏处。我年轻的时候是搞经济学的,我们学经济的时候,也是一阵风。1955年,中国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成立一个新机 构,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领导要我到这个新机构做语言文字工作,我就改行了。既然改了行,我就专心一致,我的工作主要放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上。我 在欧洲的时候,看到欧洲人很重视字母学,就买了很多字母学的书,自己看,觉得很有趣味。想不到隔了许多年还有用处。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你不懂字母学是不行 的,而当时这个学问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就写了一本小书,叫做《字母的故事》,引导大家对于字母学有一点了解。想不到这本小书出以后,很风行,一下子印了 几版。这项工作在今天发挥作用了,大家都要用手机,发短信都是用拼音嘛,所以,拼音推广了手机,手机也推广了拼音。
我是最早用电脑写文章的,那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大家用电脑》。我一早就提倡用电脑处理汉字,当时有的人不赞成,后大家都用电脑了,也用不着 我提倡了。电脑当然是好东西了,可是好东西都是有坏处的,坏处就是小孩子现在不会写字了。所以说天下的事情,有好处,就都有坏处。
网上有人写文章骂我,我看了,骂我的文章我最喜欢看,好玩得很。讲得对我就改正,讲得不对我笑笑就完了。譬如我说“世界观没有阶级性,说世界观有阶级性是错误的”,有人就写文章骂我了:“社会有阶级,人当然是有阶级性,世界观当然有阶级性。”我觉得他的话不对,不理他就算了,我不跟他辩论,很好对付的。
我下放宁夏的时候,有一天通知说:明天清早5点要开会,重大的会。因为宁夏那个地方,早上很冷,中午很热,我一看天气很好,中午一定很热,就戴了一个 大草帽。开会开到10点钟,大雁飞了,不是几千只,是几万只,像乌云一样过了。千千万万的大雁,飞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有一只大雁突然发命令,一声怪 叫,大家下大便。大便像雨一样下,我戴了大草帽,没有多大问题,人家是满头大雁的大便,狼狈不堪。他们说这是一万年才碰到一次的——不是很好玩吗?
我是上海解放了才回国的,然后三十年跟国外不往。可是到了1979年年底,领导找我,说你赶快准备,下礼拜代表中国到巴黎去开会。我说我不想去 了,你看我带回的,用了三十年的西装,都穿破了。领导说没有关系,你赶快去做新的,从袜子到大衣,都做新的带去,开了会回,一概交给国家。开了会回 ,我仍旧穿破衣服——不是很好玩吗?更有趣的是上飞机的时候。领导派了一个人,陪我到飞机旁边,他告诉我:你是联合国请的,联合国给你很多钱,所以我们 就不给你美元了,还有,你的皮夹子要拿出,人民币不能带到国外去。我把皮夹子交给他,联合国给我的钱我要到巴黎才能拿到,我口袋里一分人民币都没有,一 分美元也没有。人家后问我:你怎么敢上飞机的?人已经到了飞机门口,你不上也得上,可是我不心慌,因为真正没有办法,我在国外还是有点关系的。上飞机口 袋里面一分钱都没有——不是很好玩吗?
我是乐观主义者。古书中有两句话,一句叫“猝然临之而不惊”,一句叫“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两句话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对我用处很大。什么叫“猝然临 之而不惊”呢?人家打击你,毫无道理地突然打击你,你不要惊慌;“无故加之而不怒”,人家说你这样不对那样不对,都是瞎讲的,毫无道理的,你不要生 气。我又不 惊慌,我又不生气,那么我就可以渡过这个艰难了。我认为坏的事情都会过去的,好的事情一定会的。
我跟沈从文的交往非常多,我们两个人的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大家都是乐观主义者。他不是很有名的文学家吗,解放以后叫他去做故宫博物馆的解说员, 人家以为他很不高兴,但是他一点也没有不高兴。他说,本我要看故宫的古董很不容易,现在我不是方便了吗?他这一点跟我一样,坏事情要看到好的一面。我们 常常在一起,考古的东西我不懂就问他,外国的东西他不懂就问我。我们经常出去旅游,很有意思的。
我是相信进化论的,不仅动物在进化,作为动物的人在进化,同时人的社会也在进化。假如你相信人类社会是进化的,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假如今天还是落后的,明天会一步一步走上去的,那么你就能变得乐观。
(《新周刊》2010年第11期)
周有光说“我的世界小得不得了”,他的理由是什么?读完本文后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概括传主的三个主要人生观,并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本文的整理者丁晓洁说自己的感受是“实际上在整个谈话中,他都是这样的:把所有艰难的时光,统统当成笑话讲。”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举两例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蔡元培先生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元培先生。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形成强烈的对照。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形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交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交给考官。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出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读书时,伸出纤细的手指迅速地翻看书页,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读,而且有过目不忘之称。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度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他虚怀若谷,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一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这情形很像中国先秦时代,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时代的重演。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全国到处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同样的命运。在南方建有坚强根据地的国民党党员中,同情蔡先生的人尤其多。但是中国的和外国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的情形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虚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始,作者就把蔡元培比拟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在推翻一潭死水的满清王朝中比肩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B.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他的 “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形成强烈的对照。
C.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D.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这样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E.蔡元培在参加乡试时,写了一篇开头就引用礼记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怪文,见解精辟,因而考中了举人。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先生?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本文对蔡元培先生的介绍给你怎么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进城
宗利华
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那时候,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
坐在公路边,她后悔走得太急忘记带根棍子拄着。不过,总算是到了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的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
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脑子也开始犯迷糊。早晨起喝下去的那碗稀饭,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奶奶刚要喊,闺女啊闺女!她想要个塑料袋。可没等说出那意思,稀饭就涌出,全吐到车里。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干啥?
奶奶说不出话,心里却说,谁愿意无缘无故出来受这份罪?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啦!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三天三夜?我老天!总还得吃点东西吧?奶奶想。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
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
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呐!奶奶哭起。奶奶说,不能啊!就在这里面的。可是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
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吗!奶奶说,我这辈子从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
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
那你孙子咋不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
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
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呐?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
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
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啊!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中,“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的“卖票的女人”对奶奶冷漠、凶横,她和奶奶的对立象征着喧嚣冷酷的城市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的对立。
B.“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生活清贫、节俭,反映了她谨慎的性格。
C.“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这句话从奶奶的视角写出城市的繁华,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
D.孙子满怀希望走出群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没了半只脚;奶奶进城为孙子伤残讨要说法,但自己却走丢了。悲剧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E.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等描写令读者对奶奶的坚毅果敢肃然起敬。
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学与市场经济
①从表面上看,国学与市场经济似乎是两回事。国学是以治经、史、子、集为主的传统学问,而市场经济则是以市场为主导配置资的经济制度。有人说,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倡国学意义不大。但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学实际上已经或隐或显地与市场经济发生一定联系了。而问题是:国学通过什么方式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并发挥一定作用。回答的前提:一定的经济制度总是与一定的思想文化传统有着广泛的联系。
②国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可以从隐性和显性两大层面分析。就隐性层面而言,国学为认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民族文化基础提供思想维度。这种思想维度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是比较宏观的社会理论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植根于该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大量文化史的研究证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经济伦理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论是从反面否定儒家伦理难以产生近代资本主义精神,还是从正面肯定儒家伦理有助于近代商人精神的形成,人们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一定影响。国学在研究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也必须深入研究这种影响,为中国的社会理论贡献新的思想成果。
③在比较微观的学科史方面。国学中存在大量经济方面的文献,为研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史的参照。自《史记・货殖列传》之后,中国的史书有了丰富的经济史文献。《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也可视为某些今日城市商业繁荣的历史剪影。这些对于研究今天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许多具体问题都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④如果说国学与市场经济的隐性联系更多地带有间接的学理性质,那么国学与市场经济的显性联系则更多地带有直接的商业性质或产业性质。国学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的领域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一种“内容产业”或“创意产业”。国学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大量的文化符号及文化素材。它们通过适当的创意转换就构成资可再生的文化资本。有人提出,今天已进入内容生产的后制造时代,已经形成服饰文化制造业、饮食文化制造业、医药文化制造业、礼仪文化制造业等等。国学以其博大精神的内容完全可以参与这些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国内外已经有大量成功的文化产品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外的如美国的动漫《花木兰》、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等,国内的收视率不断上升的央视“百家讲坛”及其配套的畅销书,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于丹〈论语〉心得》等。
⑤国学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另外一个直接领域就是企业文化与管理以及市场营销。前者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要做强做大,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构自己的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的精神管理。很多华人企业都充分利用国学典籍将之作为企业文化的主干和企业精神的支柱,如有的企业要求员工人手一册《论语》,提出“先做人后做事”的文化理念;有的企业把《老子》的“上善若水”等格言作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有的企业还邀请大学里的国学教授去企业作企业文化和管理方面的讲座、培训或策划。就更直接的市场经济意义而言,国学还为市场营销提供可资借鉴的销售策略。如很多商家运用《孙子兵法》或《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商品的销售战略的制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⑥总之,国学通过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并发挥一定作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未国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取决国学自身的活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一定的经济制度总是与一定的思想文化传统有着广泛的联系。
B.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植根于该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中。
C.国学拥有博大精神的内容,它完全可以参与这些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
D.国学通过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国学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国学在整个企业管理领域里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