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记叙文,完成小题。
杀手锏
在实验中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正因为这样,才任教两三年的姚老师,就调到毕业班任课并兼班主任。
这天,全市的语文老师都来听姚老师的公开课。上课时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踊跃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但是,就在这时,姚老师发现我们班的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心,一时间似乎把这节语文课都忘了。于是,她沉着地点名:“王小路,请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本本子,那分明是一本代数作业本。
姚老师说:“小路,你对老师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我们都很惊讶,一般的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这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小路要是真说对你的课不满意,你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只要你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老师感到意外:“那你上课怎么还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批注:细节描写,表明他未说谎。)
“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姚老师问。
“老师,我不是每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老师想了想,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我们发现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王小路走到黑板前,两只手同时动作,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居然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我们都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王小路,一会儿看看姚老师。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也发出了窃窃私语声。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了起来,他把这节课的时代背景、重点词语、佳句赏析、意境感悟都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老师得意地走下讲台,来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好,好!小路,你有特殊的才能!对你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但是,如果你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完全文,请你说说姚老师的杀手锏是什么?
文章以“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结束,请说说 “热烈的掌声”所包含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请你揣摩当时王小路的心理。
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仿照文中划线的例句,结合上下文,给下边的语句作点评。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姚老师的,请你谈谈对她的评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③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④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⑤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⑥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
(选文有删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玉”文化的内涵。
(1)第①段“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析第4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链接】菊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菊花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诗人的亲睐。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宋·梅尧臣《残菊》)
请你说说诗中菊花象征了哪些精神品质?并推断“菊文化”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二)成功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愈。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公式填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__ +_机遇_ =成功。
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开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地引出论题;结尾提醒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文章的中心。(本题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乡路弯弯
忽然想到故乡的山路。故乡的山路纵横交错,一条条一直延伸到我的血管中。乡路没有一条是平坦通直的,都依山傍水或顺势起伏和曲折。
特别是四季中,弯弯的小路把田野和村庄剪成若干个方正或椭圆的小块,象条条丝线把田园和山坡分割成多姿多彩的画面,有的翠绿,有的青黄,有的红艳,有的灰白,它们似一块块相依而合的拼板,紧凑而又自然的贴切在大地之上。
我的父辈在乡路上一生行走,从朝雾到晚霜,大约在弯弯的小路上走过了二万五千公里,相当于红军长征的一个来回。从年青的少年一直走到垂暮的苍年,几乎踏碎了每一块石粒,也踏遍了乡路旁四季轮换的青草和衰蒿。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心园与家园的距离,一直行进在渴望和寻求之中。
到底他们最需要什么?又最渴望什么?我的长辈一生也没有弄清,也许是生活的需要,也许是潜意识的指引,也许是对幸福有着太久远的崇拜。
寻求和渴望幸福的方式,最简单的不过的真理就是劳作。这是祖祖辈辈留给他们的话:要靠劳动吃饭,要靠劳动创造幸福。
幸福这两个字,不外乎包括伺候土地,种点庄稼,以维持生计和养活牲畜。还包括对一块土地的依舍。他们住过最简陋的茅房,茅房没有一扇窗,只有一扇门可供进出。也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盏。我还记得小时候曾攀折松枝作为照明之用,可以节省几毛钱。人和牲畜用一道栅栏隔开,人的呼吸与猪的呼吸几近混合,猪槽和锅灶紧紧相连,那就是一种生活的和谐守望,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的彼此对照。
在我很远的记忆里,乡路依然是弯曲的,路的命运本身无法改变。这种命运对人来说,是绕道而行还是依路而生,这成了对命运的角逐和选择。
到底有人掀开了这扇门。从南方传来的消息让村民大吃一惊:可以不种地了,可以到处去挣钱了。这让许多人蛮生感慨的。好多人扔下锄头和镰刀,几乎是一夜之间,少壮派的年轻人走出了弯弯的乡路,一直向南方迁徙奔走。家里只剩下年老体弱的老者和不懂世事的孩子。这条乡路,成了一条黄金分割线,昭示着一个乡村经济和历史的转型期的到来。
虽然是穷乡僻壤,但每家每户至少也有三五亩山地。虽不能盛产太多的经济,但还能勉强填饱肚皮。去南方的乡民安顿好了生活,便开始在那里为生存出售体力和卑微。不论怎样说,扔掉了锄头,就等于自己不再是农民了。这是一辈子的希望和追求。那锄头太笨太重,出不了活儿,来不了经济。这个转变就是对自己命运的一个终始的选择。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无家可归,只要走出大山,就意味着自己是有出息的了。
我的几个亲戚也去了南方,跟着象洪流一般的人群打工去了。由于家里有老有小,她们拿不动锄头,更没有力量去春播秋收。眼看着还有些肥沃的土地就这样撂下。遍地是野草萋萋,一派丰茂。那些杂草和蒿蔓成了鸟儿觅食的最佳去处,也成了野兔打穴的最好避风港。
家开始有了倾斜,乡路也开始有了倾斜。那些在外的人们不再回首弯弯的乡路。他们羡慕着城市的繁华,决定把自己的命押在那里。即使是捡些垃圾,即使是在建筑工地干些重活,即使让自己的媳妇出去拉客,即使去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儿……总之,这经济来得快,也来得多。乡路那边的父老怎知道这经济的来路。反正有了票子就有了尊严。他们着上粗布西装,系一条有折皱的领带,里面的秋衣还保留着原始的朴实。这身装束,是城里人的象征。至少,也象城里人的工人模样。
他们干瘪的口袋终于有了一点银子。这足以让他们在乡人面前抖抖大气。他们说话的语调带着南方的方言,走路时一直挺胸抬头,见人目不斜视。刚开始时,乡人都很咂舌,有的村妇还在背后说些不三不四的话:那些媳妇的钱听说是用身子换来的。可是时间长了,她们也不再说什么,不得不承认外面就是好。自从回来的人盖起了新房,买上了彩电和家具以后,乡人们再没有吱声的了。不管怎样,经济是好东西,谁还会嫌弃它呢?不管经济是如何来的,到了自己手里就是自己的了,谁还会想不通呢?
出去的人和回来的人都踩在弯弯的乡路上,似乎这条路已是通向富裕的桥,也成了一条分水岭。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走得差不多了,就连记者采访那些留守的孩子时,儿童们竟说出了令记者惊叹不已的话:长大了,我也要去打工。这一句话的份量有多重,人心自有估量。
村民们不再种粮食了,以前丰茂的玉米林现在也很少见。他们只种药材、烟叶和养猪养羊,但还依稀可见几片菜畦。家里的人用外边寄回来的钱去购买大米、面粉,俨然过着乡村畸形的城市生活。
时过境迁。当一种观念把传统打破,就永远不会回来。留守在乡村的儿童和老人变成一只只孤独的鸟,虽有家园,但他们的灵魂无时不在弯弯的乡路上徘徊。
曾几何时,这条乡路是如此的人来人往。而如今,弯弯的乡路上行人依稀,偶尔有几个老人和几只牲畜经过。只是每逢过年的时候,这条路又富有生气了,来来往往从外面赶回来的人,提着大大小小的皮包,脚步匆匆地赶向那缕缕炊烟升起的地方。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境义。
到底有人掀开了这扇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补充下列画线处内容。
乡路弯弯,在乡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弯弯的乡路是父辈们,弯弯的乡路是年轻人通向致富的桥梁,弯弯的乡路是留守儿童和老人。结合语境,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故乡的山路纵横交错,一条条一直延伸到我的血管中。当记者采访家乡的那些留守儿童时,他们的话语为什么令记者“惊叹不已?
阅读全文后,联系以下材料,针对“如何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和落后的乡村面貌”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我就是一个农民,现在还下田,不要以为农民就低人一等,我就是农民,农民最大的优点有两点,一是补实,二是勤劳。(袁隆平)
材料二:酒泉市肃州区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创建及“美德进农家”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全区农民创建文明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材料三:江西赣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核心内容是“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这被誉为“赣州模式”。
文学作品阅读
西风胡杨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胡杨,是最坚忍的树。胡杨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更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
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村庄,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所有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它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在塔里木我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着。
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
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他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
文章第一段运用排比的手法,将西域昔日的繁华与今天的滚滚黄沙进行对比,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7)段中画线句子“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表达?有何作用?
“胡杨的精神还在”,联系全文,分条概述胡杨精神的具体内涵。
胡杨这一形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慨和思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