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睡觉的秘密(堂 文)
①有人说,拿破仑每天只需要睡4个小时的觉,万不得已时,他还骑在马背上睡觉。但他骑的马比他睡得还少,通常3个小时就够了。
②动物睡觉的多样性使动物研究人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颈鹿的睡眠更少,它们每天只需睡两个小时,而蝙蝠和条形鼠以20小时的睡眠时间保持着睡懒觉的纪录。
③在动物王国,在睡觉的技巧方面有真正的高手:某些动物站着睡觉(大象、马、绵羊)或者单腿站着睡觉(鹳);某些动物睡觉时头朝下(蝙蝠);某些动物在水里睡觉(海豹、河马);某些动物睡觉时睁着眼睛(鱼)或者只闭上一只眼睛(海狮、海豚);某些动物甚至可能在飞行中睡觉(信天翁)。
④“它们为什么这样做?”“它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为什么无法这样做?”
⑤这是人们在研究动物睡觉时经常提到的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解开这个深奥的谜,即人和动物到底为什么必须睡觉。自人类诞生起就有人思考这个问题。但对睡眠的研究在约7年前才开始盛行起来,脑电图的应用使人们可以连续地记下大脑里产生的电流。从那以后,研究人员试图用越来越完善的方法揭开睡觉的秘密。
⑥对这个秘密最重要的认识之一是:确实所有的动物都睡觉。如果它们因受干扰而长时间得不到休息,那么它们会像人一样“补觉”。动物长期不睡觉也会死亡。
⑦科学家们早先注意到:动物体积越大,睡觉越少。这是符合逻辑的,人们可以认为,牲口体积越大,它在天敌面前躲闪的机会就越小。这个论点适用于马、长颈鹿和牛,它们以吃草来消磨大量时间,并且不能很好地隐蔽。但使这个论点站不住脚的是,大象只睡4~5个小时,也属于睡觉少的动物,尽管它们几乎没有天敌。狮子虽然体积不小,但睡眠多达18个小时,是极其明显的爱睡懒觉者。这使更多的人认为,睡觉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联。食肉动物睡得最多,食草动物睡得最少。
⑧在睡觉习惯方面,动物和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动物有固定的入睡习俗:黑猩猩每天晚上都铺“床”,把自己的“枕头”拍松,还找一个偎依的伙伴;马戏团里的大象会兜圈子;狐狸、狗和猫则舔净自己的皮毛;仓鼠和家鼠睡觉时把自己的“卧室”变暗。幼小动物的睡眠时间原则上要比成年动物长。
⑨不仅如此,所有的哺乳动物在睡觉时也经历相同的阶段:深睡阶段、短波轻睡阶段和活跃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摘自《北京青年周刊》)动物睡觉的秘密有哪些?
第①段划线句子中“通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④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简要说明“动物体积越大,睡觉越少”不完全正确的理由。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植物聊天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 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它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1)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逻辑顺序 B.时间顺序 C.因果顺序 D.空间顺序
(2)选文第①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 B.举例子 C.打比方 D.作诠释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一句中“可能”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密性。
B.第③段中“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植物聊天网络对于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功不可没。
C.科学家发现,植物不是被动的。它不会只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也像人类一样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
D.植物网络聊天会传播病毒,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被感染。
阅读钟蝶《最温暖的你》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记得她年轻时的样子,那时她刚大学毕业,一脸青涩,肆意笑起来的时候,分明还是个孩子。
②对于这个偏远而又闭塞的小山村,她仿佛天外来客。她就站在冬日的阳光里,盈盈地看着我们笑,瞬间俘获了我们的心。
③山里的孩子生性顽劣,总是闯祸,山里人只有一个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唯一的教育方式。每次有谁被打得体无完肤,她总要冲上去找家长理论。奈何祖辈传下来的观念根深蒂固,每一次她都无功而返。 ④她开始教我们下跳棋,放学了把黑板架在课桌上教我们打乒乓球,还和我们做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以此来消磨我们四溢的精力。有一次,她随口讲一个故事,当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她,期待她讲下去的时候,她居然假装忘记了……
⑤后来,每节课开始时,都讲一个故事,每次讲到一半就戛然而止。对此,我们愤愤不平,她甩来一句:“想知道结局,自己看呀。”每天放学,她扔下一堆书后,就扬长而去。我们上去就一顿疯抢。抢到的人兴高采烈,没抢到的人巴巴地问:“我晚上可以去你家和你一起看吗?”
⑥那些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稀罕物,我们每天最大的期待就是能抢到一本书。在争抢中,我们不知不觉读了很多书,写起作文来顺畅了很多。
⑦那次被学校推选到市里参加比赛的,全是我们班的同学。我因为在比赛中得了特等奖,被推选到市里参加比赛。比赛的题目是“我的老师”,我很想写她,可是她在我们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姐姐呀。我绞尽脑汁回忆我看过的作文书里的老师是怎么样的,如法炮制了一篇。毫无意外的,我铩羽而归。
⑧她的父母来过几回了。我们想着法子对她好,时常冷不丁地往她手里塞花生、炒蚕豆,还往她宿舍的窗台放腊肉、粽子、糍粑,上学的途中,估摸着她的青菜快吃完了,专门拐去菜地里扯一把青菜,有时还下河给她摸鱼捉虾。
⑨她终于要走了,我们追着急驰的车,一边跑一边呜呜地啼哭。尘土飞扬,黄沙遍地,我们一直追,嘴里大声喊:“老师,你不要忘记我们。”
⑩我们还沉浸在离别的哀伤中,她却回来了,我们知道她放弃了什么,父母帮着找的稳定工作,城市里优越的生活。
⑪我们小学毕业那年,她结婚了,跟一个来我们学校支教的老师。我们听说如果有人送出999只纸鹤的祝福,收到的人会永远幸福。我们悄无声息地一只一只给她折,每一只都是虔诚的祝福。她回来上课的时候,我们把串成串的纸鹤挂在她的身上,绕了一圈又一圈。她一直咧着嘴笑,可我们分明看到她眼角的泪花。
⑫我们离开她上了中学,最初的几年,我们时常回去看她。再后来断断续续听到她的消息。听说她离婚了,因为她的丈夫想回到城里,而她放不下那些孩子。听说她去到更偏远的学校了,孤身一人带着女儿。
⑬后来,我去过她授课的学校,却没有遇到她。那所学校在大山的深处,在公路的尽头下车后,还要走十来里的山路才能到。问了住校的学生,学生说她去城里淘书去了,还说老师告诉他们,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⑭我想起最初她随口说的那个没讲完的故事。有一对老夫妻进城时捡回了一个弃婴,那个孩子长到10岁时,她的亲生父母寻来把她接走了。当她长大了,有能力回报时,老夫妻已相继去世。到此时,我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后半段,那个孩子悲伤之余发现这片曾养育过她的土地,即使经过了十几年,还是一如既往地贫穷和落后,于是,她决定留下来。
⑮我走出学校,风很大,我迎着风走,泪掉得很急。我们一个一个走出了小山村,而她却留了下来,年复一年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桃李。如果时光倒流,我多想在当初的作文比赛里,在《我的老师》里,写下你的样子﹣﹣神采飞扬的你,坚定执著的你,最温暖的你。
(1)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标题中“温暖”一词的含义。
(2)文中③④两段写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文中的“她”为什么没有名字?文章在前面叙事一直用第三人称“她”,而在末尾却变为第二人称,这是为什么?
(4)请结合第⑦段和第⑮段谈谈你对“铩羽而归”的理解和这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5)读完全文,结合以下链接材料并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连接材料】2015年12月16日,湖北英山县温泉镇长冲初中徐美容老师带着自己的四名学生穿过马路时,突然看见一辆摩托车快速驶来,她便将学生拦住。不料,这辆摩托车竟直接冲向了五人。两名学生快速跑开,另两名学生反应稍慢,徐美容一把将他们推开,可是,她自己却瞬间被摩托车撞倒,身体向后飞出了四五米。徐美容老师被称为“最美”教师。
阅读伍正华《擦亮民族的精神亮刃》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很少把对手放在眼里,尤其是实力悬殊的侵华战争。但是,面对英勇的中国抗战军民,他们也有肃然起敬,甚至不寒而栗的时候。
②1936年春,赵一曼被捕。日本特务大野泰治担心她因伤势过重死掉,决定立即开始审讯。当赵一曼从容地抬起头,与之四目相对时,大野泰治“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两三米……”
③杨靖宇牺牲后,头颅被割下送给司令长官野副昌德邀功。这位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见到杨靖宇的头颅后,闭上眼就做噩梦,赶忙叫人举行灵祭大会。亲自切开杨靖宇的胃进行解剖的岸谷隆一,后来毒死妻儿后自杀,他在遗书中说:“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④这些震人心魄的细节,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他们的英雄事迹,留给后人一个最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只要精神利刃永不卷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⑤【甲】全面侵华战争打响前,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曾做了一份秘密报告,除了渲染“不战而胜”外,也客观谈到了“不可忽视者”:“倘彼时中国的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之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里,面对外敌的入侵,中国从来不缺振臂一呼、断头流血的英雄人物,但只有抗日战争,才真正唤醒了全民族的觉醒,第一次如此万众一心、气壮山河地擦亮了民族的精神利刃,向侵略者集体亮剑。
⑥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共御外侮,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百姓漠然视之,因为所谓国家,不过是朝廷而已。甲午战争,在日军占领后的城镇、村落,各种规模的集市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一些商贩还很快学会用日语叫卖。在日军驻扎的营地附近,有的赶着骡马大车、拿着扁担等着揽活,没有一点亡国之恨的样子。民众麻木至此,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⑦【乙】现在,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些人也失去了对历史的痛感。有的解构历史、泼污英雄,有的缺少忧患、丧失警惕,有的妄自菲薄、膜拜西方,有的则在“唱衰中国”“做空中国”。前车之鉴,殷鉴不远!【丙】
⑧著名作家魏巍在《漫忆黄土岭之战》一文中写道:“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精神,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回过头来看,14年的艰苦抗战,不只是时间的刻度;3500万人的巨大伤亡,不只是生命的刻度;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不只是物质的刻度。它们共同标注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韧度。
⑨历史的横断面,如同树的年轮,时间越是久远,越能看得清晰。70年过去了,硝烟虽已散去,警钟依然长鸣﹣﹣民族的精神利刃决不能锈蚀,决不能卷刃!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2日第4版)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3)“小至个人,大至民族,肉体上的富贵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了精神上的富贵病”这句话可以插入原文中【甲】【乙】【丙】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
(4)本文第⑥段除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我们中华民族当前为什么还需要擦亮民族的精神利刃。
【连接材料一】自清明以来,日本亡我之心不死。1937年12月,日寇占领南京后,开展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持续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我国同胞被杀害的达30多万人。其中有19万人被集体屠杀。近年来,日本又开始暴露其狼子野心,多次在我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进行挑衅。
【链接材料二】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未来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别让智能手机出卖你
杨洋
①2015年央视“3•15晚会”上发布的《三号消费预警》,让“信息安全”这一话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②目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有一年以上选择了ROOT或者越狱,两者都是获得设备的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只要安卓和iOS系统叫法不一样罢了。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就是可以任意安装未经认证的第三方程序,自主启用或禁用任一进程以及硬件,甚至有权修改系统的参数和文件。但凡ROOT或越狱成功,如果有不法分子侵入了用户的手机,轻则手机变砖,重则隐私不保。
③如今,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使用二维码,它既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网络链接。无须键盘输入,只需要用摄像头扫一扫,或是图片直接识别,便可轻轻松松地获取信息。但这块“风水宝地”也已经被不法分子锁定,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很有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
④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提示。很多时候一次跳出多个提示,如果用户不留意内容,就容易都点“允许”了。有些“允许”的协议说不定就是一张“卖身契”,什么通讯录信息、账户信息都允许获取,个人隐私就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了。
⑤相信大家对于微信诈骗已经见怪不怪了,例如“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都可能让手机用户成为诈骗或者骚扰的对象。为了避免此种使用风险,用户可以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使用”。此外,用户还要在微信“设置﹣隐私”选项中关闭“通过QQ好友搜索到我”、“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和“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等功能,以绝后患。
⑥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通过手机订购商品需要确定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而获取用户的所在地址信息,往往需要通过“GPS定位”。而这些定位服务,恰恰为一些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的不法分子开辟了绿色通道。苹果手机在iOS7系统中,加入了“常去地点”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用户曾到过的所有位置。该数据如果被他人知道,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关闭这些功能为好!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来关闭该功能。
⑦如果用户需要变卖自己的旧手机,那么最好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并用电影或音乐等塞满手机储存卡,这样就可以保证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外泄了。
⑧可能有人觉得,要记住那些林林总总的设置,操作实在太麻烦了。如果能安装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什么都不必费心了,何乐而不为呢!话虽没错,但是在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户多长个心眼儿,因为APP也有“马前失蹄”的时候。欧洲著名的安全软件﹣熊猫卫视(Panda Secunity)就在某次更新中,因为一个文件签名的小小错误,把自己的核心文件标记成了恶意程序并进行了隔离,于是整个软件都不好了。不管怎么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嘛!
(选自《酷•时代》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获得设备的最高使用权限后,就可以任意安装未经认证的第三方程序,自主启用或禁用任一进程以及硬件,甚至有权修改系统的参数和文件。最严重的后果是用户的隐私将不保。
B.已被不法分子锁定的“风水宝地”﹣二维码,它既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网络链接。用户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很有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
C.用户使用的手机不论ROOT或越狱与否,所有提示不假思索都“允许”,将会使用户的通讯录信息、账户信息等个人隐私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
D.苹果手机iOS7系统中,“常去地点”这一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用户曾到过的所有位置。该数据对普通用户毫无意义,但一旦被警察或不法分子获取,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告诉所有手机用户只要安装一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智能手机了。
B.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使用二维码是有风险的,所以只要是二维码,绝不要扫描。
C.选文④﹣⑧段运用逻辑顺序说明了使用智能手机时的几个注意事项。
D.选文第②段加点的词语“目前”可以删去,第⑤、⑥段中的“可能”、“一些”是不能删去的,删去后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结合原文分析,相比较而言,以下哪种做法被智能手机“出卖”的风险较大? 。
A.用户一般不要轻易把手机ROOT或越狱,要养成平时关闭“常去地点”等有安全隐患功能的习惯。
B.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提示,特别是短信、微信、QQ等里面出现的不明链接更是不要轻易打开。
C.为了避免微信在使用“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所带来的危险,手机用户尽量少使用这些功能。
D.旧手机变卖时,一定要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并用电影或音乐等塞满手机内置储存卡。如手机有外置储存卡必须取出,不卖给回收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海子爷与老雪狼
郭雪波
①漠北。苦寒之地,有一大泽,老百姓管它叫天海子。天海子西畔一隅,扎着一座地窖子,里边住着海子爷。
②可以这么说,天海子周边百里就剩海子爷这么一位两条腿的活物了。当初大迁徙,儿孙们跪着求他,一块儿走了吧。海子爷晃脑袋说,不。儿子说,这儿已没法活人了。海子爷说,我有法活,开春儿我就往海子边儿撒草籽儿插树条子。儿子没辙,留足过冬食物抹着泪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可没有熬到过年,一场沙尘暴就把他的房子卷翻了,老汉便挨着天海子挖了一个地窖子穴居起来,就如一只老狼苦守着这片被弃的土地。
③天海子边崖下有一洞穴,洞口上遮着沙蓬子。海子爷每天那经过都要吹吹口哨。那丛沙蓬子下便有了动静,若有若无的两点绿光十分微弱地在那里闪动。海子爷的嘴角呈现出微笑,心说:老伙计,还活着,活着就好。
④如往常一般,海子爷到天海子冰面,就往冰窟的深水放鱼钩鱼线。等着鱼儿咬钩。今天的头条鱼,半个时辰之后才上钩。海子爷从钩上取下那条鱼往身侧土筐里扔,习惯地回头望了望,想到不远处蹲着的老雪狼,兀自笑了。每当扔头条鱼时,他都会这样。
⑤那是三年前的事。当他把头条鱼扔进身侧土筐里,转瞬,鱼就被一只老狼叼走了。那老狼一瘸一瘸的,跑起路来歪歪扭扭,海子爷很快就追上了。他惊诧了:这老雪狼竟是他多年前的“冤家对头”﹣﹣当年被人们围剿后逃脱的那只母狼。海子爷还清晰地记得,它和一只公狼被大伙围剿到天海子边,公狼为保护它而掉进天海子的那一刹那,它惨烈的嚎叫。想到这,海子爷盯视片刻,挥挥手说,你走吧!老雪狼低垂的雪色长尾冲海子爷摇了摇,咬着鱼蹒跚而去。海子爷一直目送着它回到天海子边沙崖下的那个洞穴,他终于相信了母狼一直守着天海子的传说。
⑥想到这些,海子爷便心生感叹。在冰天雪地的海子边,也只有他偏不肯逃离这片故土,还守在这里了。这些年,他们仿佛就成了一对彼此熟悉的伴儿守在这片荒漠。
⑦海子爷每天钓完鱼,路过老雪狼的岩洞,总要从筐里拣出一条鱼,扔过去。老雪狼待他走远,便从那丛沙蓬子后走出来,找到那条鱼,冲着海子爷的背影呜呜嚎两声,便转回穴内。今天也不例外。
⑧当日夜里,北风刮得紧。天海子边传来老雪狼的哀嚎。一早醒来,想到老雪狼昨夜的哀嚎,他放心不下要去看看。到了洞口,海子爷依旧吹起口哨,似有似无的绿点过了好久才出现,他松下心来。
⑨他下到天海子的冰面,凿了两个冰窟把鱼线放下去。可等了半天鱼就是不咬钩,海子爷冻得坐不住了,装备收线回家。突然,鱼线哧溜溜往水里窜,海子爷大喊一声“好大的鱼!”他拼命拽住线不松手。大鱼拼命地往水下逃窜。他猛地一个趔趄,便被那根鱼线倒拽进了冰窟里。海子爷从水下挣扎着冒出头,攀住冰窟边沿,攀爬,滑落,他的四肢开始变得僵直、麻木,海子爷有些无望了。突然,他的衣袖被什么紧紧地拽住了,抬头一看,竟是那只老雪狼。此时,老雪狼一双昏花模糊的老眼冒出很强的绿光,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
⑩“谢谢你,老伙计!”海子爷冻紫的嘴巴张了张。
⑪唿儿﹣﹣唿儿。老雪狼的喉咙里滚动有声,显然催促着海子爷赶紧使劲爬。可他麻木的四肢已经不太听使唤。老雪狼恼怒起来。呜呜低吼着,咆哮着,又拉又拽。老雪狼不走,也不松口,只一个姿势,低着头,弓着腰身,撅着屁股,拼命拽拉渐渐下沉的海子爷。慢慢地,它的身体变得僵硬,它的尖嘴自咬上海子爷的袖子就没有松开过。姿势也没有改变过。渐渐地,它的身躯连着海子爷一起被冻硬冻僵,纹丝不动了。
⑫海子爷和老雪狼就成为一对连体的活标本,仿佛是一对冰雕矗立在天海子空旷的冰面上,成为天海子的一部分,守护着这片天和地。
(1)小说中的“海子爷”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第⑤段插叙海子爷和老雪狼之间的哪些往事?有什么作用?
(3)文章画线处两次描写老雪狼救海子爷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对故土的眷恋和坚守,也有人认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你认同哪一个观点?请结合这篇小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